王虹获奖背后故事两大数学奖项同时颁给王虹
两项重量级数学奖在同一天颁给王虹(),这位“不爱刷题、喜欢看武侠小说”的女孩,再次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而她的成长经历,也远比“天才少年”模板更真实、更不按常理出牌:
小时候,王虹最喜欢做的事,不是做作业,而是爬树、捉虫,看蚂蚁怎么觅食。
她不爱刷题,不喜欢标准答案,也不怎么问老师问题。她更喜欢一个人琢磨,靠自己想明白问题。高中的时候,她甚至会被数学课代表追着要作业,有时候干脆让别人帮她写。
相较于题海战术,她的学习方法简单得出奇:开学前把整本书自学一遍,然后靠“主动悟”理解课程内容。
她说,自己从小就不理解“为什么大家不喜欢数学”。她觉得数学像宇宙间的音乐,是可以被感受到的东西。
比起竞赛、排名,她更在意“有没有自己的想法”。
2007年,王虹考上北大,但被调剂到了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她没抱怨,而是直接开始预习数学专业的课程,争取改系。第二年,她如愿转入北大数学系——传说中的“疯人院”。
可到了那里,她又不再是“那个聪明的女孩”了。班里都是天才,王虹的绩点只是中等,没进保研名单,没有奖学金。但她有一股倔劲:老师出的几何难题,全班人都放弃了,她花了整整一个学期,自己钻研,最后解了出来。
后来,她去法国留学。一开始学得很吃力,题做不出来,压力大到一度想转专业,去学建筑。但半年后她发现,建筑更难,不知道从何下手。而数学,至少她知道怎么学。于是,她又回来了。
她从巴黎拿到双硕士,又去了MIT读博,师从世界顶级数学家Larry Guth。
2019年,她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2021年加入UCLA,2023年被纽约大学科朗研究所聘为副教授。
也是在那里,她与合作者Joshua Zahl联手,解决了困扰数学界百年的“三维挂谷猜想”。
这个猜想可以追溯到1917年:如果让一根短棍在任意方向旋转一圈,在空间中划过的最小面积会是多少?
该问题连接了调和分析、几何与数论等核心数学领域,是实打实的“硬骨头”。
王虹和Zahl的证明,让她一跃成为2026年菲尔兹奖的热门人选:「可能」成为首位获奖的中国籍数学家、历史上第三位获奖女性。
如果最终获奖,她将是首位中国籍菲尔兹奖得主,也是史上第三位女性。
她只是继续做她喜欢的数学,在属于自己的节奏里,一点点把宇宙的音乐听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