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上海徐汇的一栋老房子里,63岁的儿子与94岁的父亲共同生活,享受着温馨的家庭时光

上海徐汇的一栋老房子里,63岁的儿子与94岁的父亲共同生活,享受着温馨的家庭时光。父亲负责买菜做饭,为家庭提供温暖的餐桌,儿子则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照料父亲,彼此各自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节奏。 上海徐汇区的老弄堂深处,一栋建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居民楼格外安静。四楼那套不到六十平米的两居室,是廖占峰和父亲的家。   四十多年的光阴在这里沉淀,墙壁上的痕迹、家具的包浆,都刻着一家人的故事。   十三年前母亲离世后,这个家就由63岁的廖占峰和94岁的父亲共同支撑,不大的空间里,满是安稳的气息。   天还没亮,家里就有了动静,凌晨四点,廖占峰先起身,脚步放得很轻,生怕吵醒父亲。   他走进厨房,烧上两壶水,分别倒进暖瓶和凉杯,这是父子俩一天要喝的水。   等他做完简单的伸展运动,五点半的钟声刚过,父亲就已经系好围裙站在灶台前了。   作为福州人,父亲做鱼丸的手艺从不马虎,选鱼、剁泥、塑形,一套流程下来要花好几个小时,而且坚决不加肉馅,总说油腻的东西对身体不好。   厨房的操作台永远整洁,油盐酱醋的瓶子排得笔直,连灶台上都找不到一点溅出的油渍。   早饭过后,父亲拎起菜篮子就要出门。廖占峰几次想跟着,都被父亲摆手拒绝了。   小区门口就有菜场,但父亲更愿意多走十分钟到马路对面的市场,那里的菜品更丰富,价格也更实惠。   买菜回来的路上,他会在小区里慢慢遛一圈,碰到相熟的老邻居,就站在路边聊几句家常。   这段时间里,廖占峰就在家里忙活自己的事,铺好宣纸练书法,或者坐在电脑前和老朋友线上聊天,父子俩各有各的空间,互不打扰却又彼此安心。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家里更显安静。   父亲坐在靠窗的书桌前看书,手边常放着《中国现代小说史》,还有一本王小鹰签名的《长街行》,翻得边角都有些卷了。   直到晚饭时分,父子俩才凑到餐桌旁,分享各自白天的经历,偶尔会因为网购退款这类小事有不同意见,但说着说着就都笑了。   这个家里,父亲始终是拿主意的人,即便已经九旬高龄,家里的大小事还是要听他的安排,廖占峰则负责落实。   廖占峰去医院的次数稍多,每次回来都会被父亲念叨几句,语气里满是关心。   父亲自己的身体倒是硬朗,戴着运动手表每天能走六千多步,要是去公园散步,步数能超过一万。 家里住四楼没有电梯,他上下楼从不费劲。   不过父亲有高血压,每次去医院,廖占峰都会陪着,帮着操作挂号缴费的机器。前年父亲要坐高铁去北方走亲戚,也是廖占峰一路陪同照料。   家里的打扫卫生、领取物资这些体力活,自然也都落在了廖占峰身上。   父子俩的日常被分享到网上后,不少网友留言表达羡慕。   有人说,九十多岁还能自己买菜做饭当家做主,六十多岁还有父亲疼着,这样的养老生活太安逸了。   也有网友说,他们各自有爱好,互不打扰又彼此牵挂,这样的父子关系让人动容,这才是家该有的样子。这些留言里,满是对这份安稳和温情的向往。   这对父子的养老状态,恰好戳中了当下不少家庭的痛点,现在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养老成了很多家庭要面对的难题。   有的家庭里,子女把老人的事全包了,却让老人觉得自己成了没用的累赘,有的家庭里,老人事事依赖子女,时间久了也让子女不堪重负。   而廖家父子这种相处模式,却找到了难得的平衡,既不疏离也不过度捆绑。   父亲坚持自己做事,不是不愿麻烦儿子,而是想守住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为人处世的尊严,廖占峰尊重父亲的坚持,默默做好身后的支撑,不强行干涉父亲的决定。   更难得的是,两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把生活的重心完全放在对方身上,这种独立的状态,反而让彼此的陪伴更轻松自在。   傍晚的夕阳渐渐西沉,把房间染成温暖的金色,桌上的父子合影也被镀上了一层光晕。   厨房里传来微波炉加热的声响,父亲正站在一旁轻轻活动身体,廖占峰收拾完书法工具,抬头望了父亲一眼,又低下头继续整理。   老房子里的时光缓缓流淌,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这对父子彼此陪伴的日常,却藏着最踏实的养老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