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国家应把黄河入海口问题提上日程。黄河因为含沙量大,入海后形成造陆效应。现在黄河入

国家应把黄河入海口问题提上日程。黄河因为含沙量大,入海后形成造陆效应。现在黄河入海口在渤海,长期看不可持续。渤海是我国内海,持续久了,会越填越小,造陆意义不大,属于自己的海换自己的陆,不划算。 黄河夹带着大量泥沙,这东西到底算麻烦还是资源,要看它被送到哪里。 黄土高原风化严重,泥粒细小,只要有水流带动,就会被冲进黄河,水流速度不一样、环境不一样,泥沙的作用也完全不同。 如果这些泥沙进入渤海,就会带来很多现实问题,渤海面积只有七万多平方公里,海水交换速度慢,自净能力弱。 黄河多年向这里输送泥沙,三角洲持续向海方向推进,有的年份能前移三百多米,长期下去,渤海水域面积减少,海底变浅,航道深度降低,船舶进出困难。 渤海周边有天津这样重要的国家级港口,航道吃水变浅会直接影响大型船舶靠泊效率,甚至造成经济损失。 悬浮泥沙中的营养成分会让海水富营养化,藻类增殖加快,水体质量进一步恶化,这些问题叠加,会给渤海沿岸的产业带来压力。 但如果把这批泥沙输送到苏北沿海,情况会完全改变,黄河在清朝改道后,苏北海岸失去泥沙补给,海浪侵蚀不断加剧,有些地区一年后退几十米,土地被海水吞掉。 这种侵蚀对沿海防护工程、居民生活、土地资源都造成影响,大量泥沙如果稳定输送到苏北,将会在潮流作用下堆积成新的滩涂,能让海岸线稳定下来,从根本上减缓侵蚀趋势。 堆积时间持续下去,新的平坦土地会逐渐显露,这些区域未来可以用于生态修复、农业种植、港口配套或产业布局,形成实实在在的新国土。 黄河入海过程不仅带来泥沙,还带来淡水,2023年黄河入海径流量超过两百亿立方米,如果合理调配,把其中大部分引向苏北地区,当地水库和湖泊会得到补水,长期下降的地下水位也能逐渐恢复。 苏北是重要粮食生产区,补水有利于改善灌溉条件,提高粮食安全能力,山东省在保留一定量河水后,也能通过水利调度减轻汛期压力。 有人担心泥沙沉积可能影响连云港、滨海港等苏北港口的航道安全,针对这种担忧,国内科研机构已经利用多年观测数据建立了复杂的数学模型。 模拟泥沙输送行为,将不同颗粒大小、密度、沉降速度等因素纳入运算,预测结果可靠性较高。 研究显示,大部分泥沙会沉积在距离港口外侧数公里处,通过调整防波堤形状以及引导潮流方向,就能控制泥沙不进入主航道,这种工程措施在实践中已有成功经验,管理成本低,效果明确。 黄河入海口的确定,本身也反映国家不同阶段的治理思路,上世纪五十年代把入海口稳定在山东东营,重点是围绕防洪、灌溉、农业生产,当时这样做非常合理。 但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海洋利用、土地需求和生态治理都发生了变化,把泥沙继续堆进渤海会增加港口维护成本、限制海洋发展,还会加重海域污染压力。 相反,把泥沙引向需要补给的海岸线,可以同时实现国土扩展、岸线稳定、淡水利用多方面目标。 世界上有类似案例,荷兰通过调节河道、恢复地形,缓解海水侵蚀压力;美国用密西西比河泥沙修复三角洲退化问题,这些工程都证明,合理调控河流输沙方向,可以优化国土格局和沿海安全。 通过科技手段精确管理,能够改善沿海空间结构,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升海防体系安全,未来在大范围规划下,还能在更远的海域开展系统性的国土拓展工程,使国家在海洋方向获得更稳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