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这边的媒体公然发文说:安世半导体的事情证明,他们必须先发制人抢劫中国的科技成果。他们给出的理由也很离谱,只因为64个关键技术领域中,中国在57个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如果西方再放任中国发展下去,未来全世界的科技前沿成果,就全都是中国的了,西方连喝汤的资格都不会有。 这种“先发制人抢劫”的论调暴露了某些西方媒体的战略焦虑与逻辑荒谬。他们一边惊叹中国在64个关键技术领域中领先57个的现实,一边却企图用19世纪殖民思维解决21世纪的科技竞争问题。安世半导体的博弈结果恰恰证明:科技创新不是靠抢劫,而是靠研发投入与产业生态。 中国科技的进步源于持续数十年的战略定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已升至全球第10位,联合国副秘书长更以“进入创新爆发期”形容中国现状。从嫦娥六号月壤研究到可弯折20000次的柔性电池,从90GHz示波器到江门中微子实验,多领域突破见证了中国创新体系的成熟。 安世半导体事件本身就是“科技抢劫论”的破产。荷兰政府动用1952年法律冻结中资企业资产、任命“独立董事”夺取控制权,结果反而陷入被动:安世中国宣布库存足以支撑到明年,商务部出台豁免政策稳定供应链,国产厂商士兰微的SiC生产线更将在12月试产。抢劫者发现自己抢到的是空壳。 中国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突破更具启示性。2025年1-9月,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项目同比增长47%,覆盖12个重点行业,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增长超6000亿元。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5%以上,形成算法创新、算力突破、数据融合的良性循环。 澳大利亚学者的观察或许更为客观。他们指出中国已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信息技术与尖端创新引领者,在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迅速走在计算机技术前沿。这种转变源于经济结构从出口导向转向国内消费驱动,减弱了外部冲击的影响。 全球创新格局重构的背后是发展理念的根本差异。中国正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超过2400个制造业中试平台,培育50.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这种系统化创新生态,岂是“抢劫”所能撼动? 历史早已证明,科技发展只能依靠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当别人想着如何抢劫时,中国科研人员正攻坚工业母机,企业家正布局8英寸SiC生产线,工程师正测试第4代户外充气设备。这种全民创新的热潮,才是中国科技崛起的真正密码。 面对中国科技发展,您认为国际社会应如何构建良性竞争格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