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太阳]这才是人民的真专家!人大教授吴晓求尖锐揭露:你要存钱,银行问你钱哪来的,

[太阳]这才是人民的真专家!人大教授吴晓求尖锐揭露:你要存钱,银行问你钱哪来的,你要取钱,又问你要去干嘛,这严重侵害人民的隐私权,老百姓取钱干什么,根本不是银行该管的事。   “您好,请问这笔5万元取款是用来做什么的?”当张先生在银行柜台递出取款单时,这句熟悉的追问再次让他陷入尴尬,他本想给住院的母亲交手术费,却被要求详细说明用途,甚至被追问是否认识收款人、有没有核实过医院资质。   更让他无奈的是,前几天存一笔生意回款时,银行工作人员同样反复询问资金来源、是否为合法收入,“钱存进去要被查,取出来还要被管,这到底是谁的钱?”张先生的吐槽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如今,大额存取款时被银行追问已成为常态,存款时要提供资金来源证明,取款时要说明用途细节,甚至连转账金额稍大,都会收到银行的风险提示电话,要求确认交易的合理性,这种看似负责任的行为,在很多民众看来,更像是对个人隐私的过度窥探。 银行之所以对存取款行为严防死守,核心原因是防范电信诈骗,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涉案金额持续攀升,银行作为资金流转的关键环节,被赋予了反诈防控的重要职责。   据相关数据显示,通过银行拦截的诈骗交易每年高达数百万笔,为民众挽回损失数十亿元,银行方面表示,询问资金来源和取款用途,是为了识别诈骗风险,比如防止老人被诱导转账、避免市民落入杀猪盘等骗局,本质上是为了保护客户的财产安全。   但在民众和专家看来,这种一刀切的防控方式,已经超出了合理边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晓求明确指出,银行询问存款来源、取款用途的行为,严重侵害了人民的隐私权。   公民的财产支配权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只要资金来源合法,取款用途合规,银行就无权过度干涉,不少民众吐槽,取款时被盘问的感觉像审犯人,有老人因为说不清取款用途,甚至被银行拒绝办理业务,而急用钱时的预约要求,更让他们陷入有钱取不出的困境。   对于依赖现金的群体来说,这种困扰尤为明显,如今电子支付虽普及,但仍有不少老人、农村居民习惯使用现金,他们的存取款需求往往更频繁。   有农村老人反映,自己卖粮食的钱存银行时被问是不是非法集资,取养老钱时被要求提供赡养证明,这些看似专业的流程,却让他们感到无助又无奈。   其实,隐私保护与反诈防控并非对立关系,关键在于找到二者的平衡点,银行的反诈责任无可推卸,但防控手段应当更科学、更人性化,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追问到底。   比如,对于经常办理存取款业务的老客户,可建立信任机制,减少重复询问,对于确实有急用钱需求的民众,可简化预约流程,开通绿色通道,在识别风险时,应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防控,而不是对所有客户一视同仁地过度盘问。   更重要的是,银行的权力需要被明确界定,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银行不能以反诈为名,肆意侵犯个人隐私,相关部门应出台明确的规范,划定银行查询、询问的边界。   哪些情况下可以询问,询问的内容应限定在哪些范围,客户拒绝回答时该如何处理,这些都需要有清晰的标准,既要让银行能够有效履行反诈职责,也要保障公民的合法隐私不受侵害。   “老百姓取钱干什么,根本不是银行该管的事。”这句话背后,是民众对个人权利的珍视,也是对银行服务的合理期待,反诈防控是社会责任,但不能成为侵犯隐私的借口。   银行的监管职责需要履行,但不能凌驾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上,只有在保护隐私与防范诈骗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才能让银行服务既安全又贴心,让民众在存取款时不再遭遇灵魂拷问,真正享有财产支配的自由与尊严。

评论列表

碧海阳光
碧海阳光 3
2025-11-07 12:15
银行严重干涉了个人资金消费权利,这种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WUSS
WUSS 3
2025-11-07 12:49
如果把吴晓求的薪水,降到工薪阶层,他会说专家和砖家,没有差别。
用户16xxx34
用户16xxx34 2
2025-11-07 15:54
如果被骗就不说银行咋不问清楚,遇到事情还是考虑考虑对错。
云中漫步
云中漫步 1
2025-11-07 21:32
银行以为自己是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