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69年,一艘美国驱逐舰,正在南海摸黑航行,突然一声惊天巨响,一个庞然大物,竟

1969年,一艘美国驱逐舰,正在南海摸黑航行,突然一声惊天巨响,一个庞然大物,竟直接将驱逐舰撞成两半,73名美军当场死亡!   1969年6月3日凌晨,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划破南海的夜空。那不是雷声,也不是舰炮。   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一艘美国驱逐舰,在毫无防备中,被一艘航母当场撞成两截,73名美军官兵瞬间殒命。   这起事件,成为美国海军史上最为惨烈的和平时期撞舰事故之一。   碰撞发生在南中国海北纬8度53分、东经107度11分的海域。夜色浓重,海面一片漆黑。   美国海军“埃文斯”号驱逐舰正在联合演习中调整航向,没想到却迎面撞上了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航空母舰“墨尔本”号。两艘战舰一轻一重,一小一大,结局几乎没有悬念。   “埃文斯”号是艾伦·M·萨姆纳级驱逐舰,吨位不过2200吨,身形不算大,却是美军在二战和朝鲜战争中活跃的重要角色。   而“墨尔本”号则是澳大利亚海军的旗舰,满载排水量超过2万吨,装备了当时先进的斜角甲板和蒸汽弹射器,体型宛如海上堡垒。   更巧合的是这艘“墨尔本”号并非第一次撞船。   早在1964年,它就曾在演习中撞沉自家的一艘驱逐舰“航海者”号,造成82名澳军阵亡。这次再度出事,不禁让人怀疑,这艘航母是不是“撞船专业户”。   碰撞发生的时间是凌晨3点15分。那时,舰队正在执行一项代号为“海之灵”的多国联合演习,参与方包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新西兰。   当时“埃文斯”号接到命令,准备变换队形,进入“墨尔本”号后方掩护位置。   但就在变向过程中,值班的两名年轻军官判断失误,错误地横穿了“墨尔本”号的航线。   航母体积大、转向慢,尽管“墨尔本”号当即发出警告,甚至尝试紧急规避,但为时已晚。   就像一把巨型铁锯,从侧面狠狠切入“埃文斯”号的左舷中段,舰体瞬间断成两段。后半段几分钟内沉入海底,前半段坚持了不到二十分钟也随之消失。   撞击发生后,“墨尔本”号迅速展开救援行动,一边调集救生艇,一边组织舰员跳入水中救人。但夜色太黑,海况复杂,许多官兵来不及逃生就被困在舱室中。   最终,73名美国水兵葬身海底,其中包括一对父子兵和三名亲兄弟,三兄弟全部遇难。这一幕,成为美国海军历史上最令人扼腕的一页。   事故发生后,澳大利亚和美国联合展开调查。结论明确无误:责任在“埃文斯”号。   调查指出,该舰严重违反《海上避碰规则》,不仅错误进入航母航道,更在关键时刻舰长不在岗,把指挥权交给了经验不足的年轻军官。   当时的舰长麦克莱摩尔上校正在舱内睡觉,值班军官罗纳德·雷姆西少尉未请示擅自下令变更航向。   更为致命的是舰上部分雷达设备出现故障,导致未能及时发现“墨尔本”号的位置。这一连串低级失误,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事故发生后,“埃文斯”号舰长被立刻解除职务,随后面临军事法庭的审判。   其他责任军官也被分别追责。美国海军承认,舰队在联合演习中存在严重的指挥失误和通讯不足问题。   “墨尔本”号虽然在此次事故中未严重受损,但心理阴影显然不小。航母随后驶往新加坡进行紧急修复,之后返回澳大利亚继续服役。   但这艘航母的“撞船魔咒”似乎并未解除。1970年、1974年、1976年,它陆续又发生多起轻重不一的碰撞事件,最终在1982年退役。   1984年,“墨尔本”号被作为废钢卖给中国联合拆船公司,1985年在广州黄埔船厂被彻底拆解。就这样,一段充满争议的航母历史,最终在中国的造船工厂画上句号。   这起撞船事故也促使美国海军重新审视自身的舰艇管理和战时指挥体系。   事故发生后,美国海军全面修改了夜间航行指令,增加了舰桥值班人员的训练强度,并强化了多国联合演习中的通信协调机制。   《纽约时报》在1970年的一篇回顾报道中指出,“埃文斯”号的沉没不仅是一次技术失误,更暴露了美军当时在人员配置和协同演练方面的系统性漏洞。   这次事故对美军海上演训的安全标准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后来的安全规范,都是由这次教训催生出来的。   至今,这起事故仍被各国军校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它提醒所有海军指挥员——哪怕是在演习中,哪怕是在和平时期,哪怕是在熟悉的海域,稍有疏忽,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1969年南海的那声巨响,改变了数十个家庭的命运,也敲响了现代海军管理的一记警钟。没有敌人,也能阵亡;没有炮火,也能沉船。真正的危险,从来不只在战场上。   信息来源: 《澳航母曾是“撞船专业户” 曾将美军舰切成两段》——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