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安世半导体刚被人家“明抢”,后脚东山精密就揣着1亿欧元,把法国一家年入10亿欧的汽车巨头给整个端了回来。 9月底,安世半导体遭遇了地缘政治的“迎头痛击”,这家由中国闻泰科技2018年耗资330亿人民币收购的子公司,全球汽车芯片基础市场份额高达三成,年营收超147亿元人民币。 可美国出台“穿透规则”,直接断供其技术设备,荷兰则以冷战时期的旧法冻结安世全球30个主体资产,还解职中国籍CEO,把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 虽然后续荷兰在多重压力下有意归还控制权,但这场风波已经让所有中企看到,海外资产面临的不只是商业风险,更有无法预料的地缘政治干预。 就在这种低气压下,东山精密突然宣布大动作,11月3日晚间,其公司的全资子公司“DSBJ PTE.LTD”已经完成对法国GMD集团100%股权的收购及债务重组,总价仅1亿欧元,约合8.14亿元人民币。 GMD自11月1日起将纳入东山精密合并报表,大家都在问,怎样用1亿欧元,拿下年营收10亿欧元、遍布全球12国、拥有46家工厂和6600名员工的欧洲汽车零部件巨头? GMD集团成立于1986年,长期为大众、宝马等欧洲大厂供货,业务涵盖塑料与皮革、铸造和冲压三大板块,是公认的“压铸之王”。 但近年来GMD因市场下滑和管理不善,背负了3.63亿欧元巨额债务,濒临破产边缘,东山精密并没有像传统收购那样直接砸钱买股权。 而是先折价收购GMD的银团贷款、欧洲PP债券等债权,再通过股东借款注入资金清偿剩余债务,最后让债权人豁免未偿还本息,用1欧元对价完成100%控股。 1亿欧元的投入解决了3.63亿欧元债务,收获了一个优质资产包。 这样的“低成本高杠杆”操作,既化解了GMD的资金危机,也让东山精密以最小代价撬动了最大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GMD此前曾寻求法国本土基金收购,但因债务包袱太重始终未果。 此次中企接手,双方需求精准匹配,既解了GMD燃眉之急,也让东山精密补上汽车零部件业务短板。 东山精密与GMD恰好各有专长,两者结合,有望打通一体化供应链,不仅能将东山精密的电池结构件、车载屏产品导入GMD的欧洲客户体系,还能助力其服务特斯拉等北美客户,实现全球订单协同。 对东山精密而言,这次收购不仅是全球产能和销售网络的双重突破,还能规避欧洲碳关税、绿色贸易壁垒,真正进入欧洲汽车供应链核心圈。 这一连串的操作,其实折射出中企全球化的新阶段,安世半导体事件暴露了高端制造领域中企在海外遇到的地缘风险,核心资产可能因非商业因素被强制干预。 而东山精密的收购则提供了另一种解题思路,避开高敏感领域的正面冲突,选择陷入财务困境但技术、渠道优质的企业,用债务重组替代直接竞价,既降低收购成本,又能绕开复杂的监管障碍。 可以说,这已经不是“高价买优质资产”的旧套路,而是主动设计交易模式,盘活困境资产、用最小资本实现最大战略突破的“巧劲打法”。 GMD作为法国老牌企业,在管理体系、劳工政策、企业文化等方面,与东山精密存在一定差异,跨境整合的难度不小。 这次交易并未设置业绩承诺和补偿条款,GMD后续盈利能力尚有不确定性,如果经营不善,东山精密将不得不承担商誉减值风险。 虽然这次收购主要以债务重组的方式进行,避开了直接监管阻力,但欧洲市场对中资并购依然保持高度审查,后续业务推进和合规方面还需持续应对压力。 从全球产业链来看,这笔交易也具有深远影响,GMD作为欧洲汽车零部件市场的重要一环,此前一直由本土资本主导。 不过,安世半导体的前车之鉴提醒所有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布局中既要有商业智慧,也要有风险防范意识。 无论是直接对抗还是“曲线救国”,最终目标都是用最优策略保障企业利益和产业链安全。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地缘博弈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东山这种灵活、务实、精准的布局方式,或许才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真正底气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类似的低成本整合、债务重组模式有望在全球更多市场上演。 一方面能盘活海外困境资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中国制造企业真正实现国际化运营、资源配置和品牌提升。 未来能否实现协同效应、提升全球竞争力,还需要企业持续深耕本地化管理、强化风险管控,推动中欧产业生态的深度融合。 总体来看,安世半导体的遭遇让人警醒,但东山的“逆势收购”也为中企点亮了全球化的新路径,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既要有战略定力,更要有交易智慧和执行力。 中国企业要在全球舞台立足,既要能“打硬仗”,也要学会“巧破局”,这是每一个中国企业全球化过程中都必须走好的关键一步。 参考信源: 东山精密收购法国GMD集团落地,否认存在“安世半导体并购”风险 2025-11-05 华夏时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