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

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在不远处,张将军上前搭话,战士们的几句话入耳,他顿时火冒三丈! 凑近了才听清,战士们正扎堆抱怨:“这戈壁滩鸟不拉屎,吃的是掺沙子的窝头,喝的是苦咸水,待着真没意思”“天天干着重复的活,啥时候是个头?不如回家种地踏实”。话语里满是懈怠和不满,完全没了军人该有的精气神。张爱萍将军攥紧了拳头,声音陡然提高:“你们穿着军装,扛着钢枪,忘了来这儿是为了啥?” 彼时的酒泉基地,正处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的关键阶段。1964年,国际局势剑拔弩张,美国对我国实施核垄断和技术封锁,苏联早已撤走全部专家、带走核心资料,国内连基本的工业基础都薄弱。为了打破核讹诈,无数科研人员、军人和工人隐姓埋名,扎根茫茫戈壁。张爱萍将军作为核试验基地建设的主要负责人,亲眼见证了太多人付出的牺牲——有的科研人员为了攻克技术难题,连续几个月住在实验室,头发大把脱落;有的战士顶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站岗,耳朵冻得流脓也不退缩;还有的家属跟着来到基地,孩子出生在戈壁滩,连新鲜蔬菜都吃不上。 战士们的抱怨,像针一样扎在将军心上。他指着不远处的工棚,声音带着怒火却字字恳切:“你们看看那些科研人员,住的是土坯房,吃的和你们一样,可他们白天黑夜连轴转,为的就是让国家有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他又抬手抹了把脸上的沙尘,“我知道条件苦,可苦有啥可怕?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煮皮带,比这苦十倍百倍,照样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有个年轻战士低着头嘟囔:“将军,我们不是怕苦,是觉得干这些活没意义,看不到头。”这句话彻底点燃了张爱萍将军的情绪,他猛地提高声调:“没意义?你们知道吗,现在国外天天叫嚣着要对中国动核武,老百姓夜里都睡不踏实!我们多赶一天进度,国家就多一分安全,这意义还不够大?”他顿了顿,语气缓和了些,“我知道你们想家,可国不安,家何以安?等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那天,你们就会明白,今天吃的所有苦,都值!” 将军的话像重锤一样敲在每个战士心上。有个老兵红了眼眶,他想起出发前乡亲们的嘱托:“到了部队好好干,为国家争光!”还有战士想起,前几天运输物资的卡车陷在沙漠里,科研人员和战士们一起徒手挖沙,饿了就啃干馍,渴了就抿一口水,没人喊过累。大家慢慢抬起头,脸上的懈怠换成了愧疚。 张爱萍将军没再多说,转身走向科研区。他知道,战士们不是故意懈怠,只是长期在艰苦环境下,难免心生疲惫。当天下午,他就召集基地干部开会,要求改善战士们的生活条件,同时开展“忆苦思甜”教育,让大家牢记使命。他还带头和战士们一起吃窝头、喝苦咸水,一起参加劳动,用实际行动感染每一个人。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蘑菇云腾空而起,震惊世界。消息传到酒泉基地,当年那些抱怨过的战士,此刻全都泪流满面。他们想起张爱萍将军的话,想起在戈壁滩上的日日夜夜,终于明白,所有的坚守和付出,都换来了国家的尊严和安宁。 那个年代,没有优越的条件,没有丰厚的待遇,支撑着无数人扎根戈壁、默默奉献的,是“为国铸盾”的信念。张爱萍将军的怒火,不是对战士们的苛责,而是对国家命运的牵挂,对民族未来的期盼。他用军人的铁血担当,唤醒了战士们的责任感,也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如今,戈壁滩上的条件早已今非昔比,但“两弹一星”精神永远不会过时。那些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艰苦奋斗的人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证明,只要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使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