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人专家信誓旦旦:俄罗斯一旦在俄乌战争中取胜,中国将成为最大的输家,真的是如此吗? 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一场重塑欧亚安全格局的战略博弈,倘若俄罗斯最终以某种形式“取胜”,可能会引发三重连锁反应: 第一,西方战略重心东移可能加速,但欧盟内部对“双线作战”的分歧依然存在,这将制约其整体效率。 第二,俄罗斯在技术、金融和市场领域将更加依赖东方,但这同时也可能使俄罗斯成为中国的“战略负担”。 第三,全球南方国家对多极秩序的追求或将形成制衡西方的新兴力量。 新加坡学者郑永年对此有独到见解:美国真正的战略是让俄乌冲突长期化,“既削弱俄罗斯,又牵制欧洲”,若此计落空,美国在遭遇战略挫折的同时,也可能将其战略焦虑转而倾泻至亚太地区。 在经济层面,中俄合作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增长,2023年,中国从俄罗斯的原油进口量激增24%,折扣能源为中国制造业节省了数百亿美元成本,若俄罗斯获胜,可能带来以下影响: 一方面,中国能源安全将得到增强,稳定的俄罗斯能源供应有助于缓解“马六甲困局”。 另一方面,中俄本币结算规模已突破95%,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新路径,此外,中国有望参与战后重建,打通连接欧洲市场的欧亚经济走廊。 当然,风险也不容忽视:美国二级制裁的压力、欧洲市场准入难度增加等都可能带来挑战。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仍是中俄贸易额的六倍,这种深度的经济相互依存本身就是最好的“减震器”。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俄罗斯的胜利将实质性地宣告美国单极秩序的终结,对中国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有利的是,中国将获得更大的战略空间,减轻西方围堵的压力,但与此同时,中国也需要承担更多全球治理责任,并在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中寻求新的平衡点。 根据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分析,即使俄罗斯“获胜”,其国力也需要十年时间恢复,在此期间难以单独挑战现有国际秩序。 在当今高度互联的全球化时代,各主要经济体的命运早已紧密交织,中国与美欧年贸易额超过1.7万亿美元的经济共生关系,决定了完全“脱钩”并不现实。 即便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中国作为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仍然拥有独特的斡旋空间。 从坚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到推动“和平方案”,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保持着精准的战略平衡。 在俄乌问题上,中国既维护与俄罗斯的正常关系,又坚守领土完整原则,这种“创造性模糊”恰恰体现了成熟大国的外交艺术。 最重要的是,这种观点忽视了时代变革的本质,我们正在经历从“海洋文明”向“陆海联通”的时代转变。 如果俄罗斯获胜加速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串联欧亚大陆,参与构建更加平等的国际新秩序,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在于中国能否提供优于西方的公共产品和发展范式。 真正的赢家不是那些击败对手的国家,而是能够引领人类文明向前迈进的国家,俄乌战争的终极启示或许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前,执着于“谁输谁赢”的旧思维已经落后于时代。 未来的竞争,将是发展模式、治理体系和文明包容性的综合较量,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成功不取决于别国的成败,而在于能否为全球治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为人类共同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在这场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中,或许我们最需要的不是预判谁是赢家或输家,而是共同寻找一条通向和平与繁荣的新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