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将来不用考研,我会为她把钱赚够。” 张雪峰这话,真狠。 狠就狠在,他把我们这些普通人假装看不见的那块遮羞布,一把就给扯下来了。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人家的终点线,是我们好多人拼了一辈子,可能都到不了的起跑线。 我们为什么要玩儿命读书?考研考公考编? 你跟我说是因为热爱知识,渴望探索真理? 别装了。 咱们心里都门儿清,不就是为了毕业后能找个好点的工作,多挣几千块钱,好让房东下个月别涨房租,或者让孩子能上个不那么差的辅导班么。 那张纸,对我们来说是饭票,是活下去的工具。 对人家来说,那才叫“学历”,是锦上添花,是社交名片,是“我爸妈有钱”的文化版。 他们可以从容地去学哲学、艺术、历史,那些我们眼里“没钱途”的专业。 因为他们不需要用专业来换饭吃。 所以呢?躺平?骂街?仇富? 没用。 我觉得,听懂这句话的成年人,心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不是嫉妒。 而是一股子狠劲儿: 行,游戏规则是吧?我懂了。 我们这么拼,不光是为了自己能“生存”下去。 更是为了有一天,我们也能拍着胸脯,云淡风轻地对自己的孩子说: “去学你喜欢的吧,爸/妈给你兜着。” 说白了,我们都在努力成为自己孩子的“张雪峰”。 这跟钱多钱少没绝对关系。 这是一种责任,一种承诺,一种想让下一代活得比我们更自由、更像“人”的本能。 学历是我们的武器,但不是我们的全部。 我们的战场,是生活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