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现代海战里,“饱和攻击”是让舰队头疼的战术——它不靠单枚导弹的威力,而是用高密度

现代海战里,“饱和攻击”是让舰队头疼的战术——它不靠单枚导弹的威力,而是用高密度、多方向的火力,压垮对方防空系统的拦截极限。 哪怕对方拦截率能到80%,剩下20%的导弹也足以摧毁雷达、指挥中心等关键目标,而对美军宙斯盾系统来说,早期型号的“16个目标拦截上限”,让16枚反舰导弹就摸到了它的饱和门槛。 这里得先理清:宙斯盾的“拦截上限”不是固定值。早期基线5版本(2000年前服役的舰艇用),受限于雷达处理能力和导弹制导通道,一次最多引导32枚防空导弹,攻击16个目标。 但现在主流的基线10版本,通过协同交战系统(CEC)能接入预警机、卫星数据,拦截通道扩展到30个以上,拦截半径也从150公里增至400公里。 不过即便升级,若导弹从不同高度(高空俯冲+超低空掠海)、不同方向同时袭来,防空系统仍会因“多目标处理延迟”出现漏洞。 实际作战中,饱和攻击的“突防效率”还靠导弹性能加持。比如反舰导弹常用“超低空飞行”,贴着海面10米以下飞行,利用地球曲率躲舰载雷达,让对方探测距离从200公里压缩到20公里内,预警时间只剩几分钟。 末端还会做15G以上的机动变轨(相当于战斗机极限机动的3倍),打乱防空导弹的拦截轨迹。 俄罗斯“锆石”高超音速导弹更狠,9倍音速的速度让防空系统的拦截窗口缩短到10秒内,基本来不及二次拦截。 2016年也门胡塞武装击中美军“梅森”号,虽只用2枚导弹(不算饱和攻击),但也暴露了防空漏洞:导弹贴着海面飞行,突破远程拦截后,近防炮因“目标锁定延迟”只拦截了1枚,另一枚擦着舰体爆炸。这也说明,即便非饱和攻击,配合突防手段也能奏效。 而真正的饱和攻击,更是把“数量优势+技术突防+协同配合”捏合成了难破解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