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送”给天津“三重礼”

转自:天津日报

一场世界级技能盛会在全球掀起“技能热潮”。来自全球76个国家、8956支队伍的超3.3万名技能英才,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赛场上展示自我,切磋技艺。连日来,来津参加大赛冠军总决赛的中外嘉宾和参赛选手,不仅见证了激烈的技术技能比拼,更切身感受到这场大赛如活水般持续滋养着天津职业教育的沃土,推动教学改革、产教融合与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制度设计。2008年,教育部在天津创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翻开“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发展序篇;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升级为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面展示了中国职教改革成果与育人成效,在全球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

“多年来,大赛不断构建赛教融合、职普融通的发展机制,已成为衔接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一线的‘前哨站’。”在同期举办的“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引领高技能人才培养”现场交流活动中,8位中外嘉宾围绕多个议题展开分享。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委主任荆洪阳在谈及大赛对天津职业教育的推动作用时表示,大赛始终面向产业发展重大领域和生产一线核心岗位,围绕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真场景、真问题,开发赛项和设置规则。同时,大赛为学生了解最新技术、学习最新技能、畅通职业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交流活动中,职业教育专家与行业代表认为,大赛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搭建了紧密联通的桥梁,以产教融合的赛项设置、选手培养和办赛机制等一系列改革,有效促进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建设。

在天津,大赛引导职业教育从“教什么”向“需要教什么”转变。如今,在大赛的引导下,这一理念已深深融入天津职业院校的日常教学之中。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此次冠军总决赛的举办地,该校校长张丹阳对前述理念的体会尤为深刻。他表示,大赛的技术标准与行业前沿并非教学的“附加题”,而是引领教学改革的“风向标”,“赛后,学校教学团队会精细化解构大赛技术文件,将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前沿技术,转化为课堂知识点与实训技能点。比赛项目也被巧妙改造为由浅入深的教学案例或毕业设计课题,真正实现‘在校即上岗,实训即实战’。”这种以赛促教的常态化机制,确保了人才培养始终与技术和产业变革同步前行。

此外,大赛也成为天津职业教育走向世界、深化国际合作的亮丽“名片”。本届大赛首次在东南亚、中亚、非洲、欧洲设立海外赛区,实现了从“自主办赛”到“中外联办”的重要跨越。在这一过程中,源自天津的“鲁班工坊”品牌,成为输出中国职教方案、标准与资源的重要平台。

在本届大赛中,东哈萨克斯坦技术大学代表队凭借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操作技能展示”项目中的出色表现荣获季军。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天津职业大学的支持。2023年,由两校共建的哈萨克斯坦首家鲁班工坊投入试运行。“我们结合哈方产业布局,引入天津职业大学在汽车领域的专业教学标准、资源及国产实训设备,共同开发135个课程模块、176个课程资源,并嵌入其本科至博士课程体系。”天津职业大学校长吴宗保表示。

这一世界级奖项的获得,正是天津职教国际合作成效的有力印证。“今年中亚赛区将鲁班工坊的标准、装备、资源,与合作国产业发展进行综合性再适配。例如,塔吉克斯坦‘能源动力’赛道就是基于鲁班工坊合作专业,围绕供热管网优化、燃气安全运维等关键技术设置竞赛内容,直接回应塔国冬季供暖、能源保障等民生问题。”荆洪阳举例说。如今,随着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落户,天津正依托“鲁班工坊品牌—世界大赛机制—上合中心平台”三位一体建设,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国际交往中心。

大赛帷幕落下,留给天津的,是一个因紧密对接产业而更具活力的教学体系,一个因深度产教融合而更富韧性的育人生态,一个因开放合作而更显魅力的国际品牌——这也是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送”给天津的“三重礼”。这场盛会如同高功率引擎,持续驱动天津在现代职业教育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