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明朝最聪明功臣:才能堪比诸葛亮,智商超过刘伯温,得以善终 要说大明开国那群猛人

明朝最聪明功臣:才能堪比诸葛亮,智商超过刘伯温,得以善终 要说大明开国那群猛人里,真正把"聪明"二字刻进DNA的,既不是被神化的刘伯温,也不是自称萧何再世的李善长,而是那个总在史书角落里闷声发大财的郭英。 这老哥活了七十七岁,熬死朱元璋,送走建文帝,连朱棣篡位后都得尊称一声"老将军",单凭这份寿数,就够让天天琢磨免死铁券的李善长们哭晕在南京城墙上。 洪武三年的庆功宴,朱元璋盯着台下武将们争功的嘴脸,突然点名郭英。满殿的酒气里,这老哥挠着后脑勺傻笑:"陛下您记错了吧?俺就是个扛刀的,跟着您屁股后头跑,哪记得清砍了几个脑袋?" 这话听着糙,实则刀刀见血。当徐达们忙着晒军功章时,郭英早把"功劳归领导"的生存指南刻进了骨头。那年他跟着朱元璋打滁州,一仗下来大腿中箭,军医扒裤子换药时,他还念叨"别让陛下知道,省得他分心"。这种把苦劳藏起来的本事,比刘伯温的《时务十八策》更扎皇帝的心。 最绝的是洪武四年那次封赏,李善长狮子大开口要了临濠千顷良田,郭英却揣着朱元璋赐的金瓜子,扭头全捐给凤阳的孤儿院。管家急得跳脚:"侯爷,这可是陛下的恩典!"他抄起锄头就往地里怼:"恩典?你没见李丞相家的田埂都修到皇宫墙根了? "后来李善长因土地兼并被弹劾,郭英的"傻气"反而成了护身符。皇帝看着密报里"郭英家的牛比人吃得好"的段子,笑骂一句"没出息",却悄悄把他从黑名单划了出去。 真正让郭英封神的,是太子朱标死后那场腥风血雨。蓝玉们忙着囤兵自重,他却在朝堂上咳得惊天动地:"陛下,老臣这把骨头,怕是扛不动帅印了。" 当场把兵符往地上一磕,震得地砖都裂了缝。这招"自废武功"看得朱元璋直点头,三个月后,蓝玉被剥皮实草,郭英却在凤阳老家晒着太阳逗孙子。 最绝的是朱棣篡位后,这老哥拄着拐杖进宫,故意把朝服穿反:"老臣眼花,分不清左右了。"气得解缙在朝堂翻白眼,却让朱棣笑出了眼泪:"留着这老头子,正好显得朕宽仁。" 对比刘伯温算出自己死于胡惟庸之手,却算不出如何避祸;李善长捧着免死铁券,却算不准皇帝的猜忌;郭英的聪明,在于把"藏"字玩成了艺术。 他打仗时藏锋芒,庆功时藏功劳,掌权时藏野心,连晚年装傻都藏着算计。当满朝文武琢磨着怎么在朱元璋的屠刀下活命时,这位老兄早把"大智若愚"四个字,刻进了每块从战场捡回来的骨头里。 (突然压低声音)你道他真傻?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全家被诛的那天,郭英正在家里教孙子背《道德经》。孙子问:"爷爷,李爷爷为啥被杀?"他往火盆里添了把柴:"因为他太聪明了,聪明到让皇帝睡不着觉。" 这话说得轻巧,却道破了大明开国最残酷的真理。在朱元璋的棋盘上,能活到最后的,从来不是最会下棋的,而是最会装不会下棋的。 郭英这一辈子,把"藏"字练到了化境,连史书都差点骗过,只可惜后世总爱听刘伯温的神算故事,却忘了真正的聪明人,往往藏在故事的阴影里,笑得最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