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长期在中国居住工作的美国教授说:以我对中国人的了解,高市早苗扬言台海冲突爆发,日本会出兵的言论中国人听了不但不会害怕,反而会很兴奋。恨不得这一天赶快到来,到那时中国连征兵都不需要,他们会全民皆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这位美国教授说的虽有些片面,但的确道出了台湾在中国人心里的分量,不是一张地图上的一小块地方那么简单。 1895年甲午战败后被迫割让,台湾同胞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熬过了50年暗无天日的时光。汉语被禁,祖先牌位被烧,连姓氏都要被迫改成日本姓,小孩见了日本警察要跪地回话,稍有反抗就是打骂,这种屈辱刻进了民族记忆。 这些直到1945年10月25日台北中山堂的受降仪式上才彻底洗刷,安藤利吉颤抖着签下投降书时,台北市民涌上街头,鞭炮响了三天三夜,被禁了半个世纪的歌仔戏、舞龙舞凤重新出现在街巷,火炬游行的热浪烧透了整座城市。 张克辉后来回忆的那句“我也是中国人”,说出的是两岸同胞共通的血脉认同,这种认同经受过殖民统治的打压,反而愈发坚韧。 这种历史记忆让中国人对任何染指台湾的外部势力都格外敏感,尤其是曾犯下殖民罪行的日本。高市早苗扬言“出兵台海”时,大概忘了日本至今没彻底清算对台殖民罪责,更忘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白纸黑字写着台湾归还中国的法理依据。 她的言论刚一出,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就痛批这是“历史傲慢与政治干涉”,马英九也直言“两岸的事不能假手外国”,连台湾省的网友都在论坛上吐槽“日本早就没实力叫板,少来装腔作势”。 这种集体愤慨不是凭空来的,是50年殖民苦难和80年光复记忆共同浇筑的反应,日本政客越是跳脚,越能唤醒中国人对“必须守住台湾”的共识。 民间的这份坚决,更有实打实的国力撑着底气。2024年中国国防支出安排1.69万亿元,增长7.2%,福建舰入列后,海军远洋防卫能力再上台阶,这种实力不是为了挑事,而是为了不再重蹈历史覆辙。 对比之下,日本2024年防卫预算虽涨了16.5%,但连岛内专家都看得明白,日本根本没有武器能跟中国硬杠,所谓“出兵”不过是给“台独”喂的精神吗啡。 更关键的是民意基础,一款叫“归家”的民间APP仅凭“两岸团圆”的创意就引发热议,台湾网友留言“早盼这一天”,而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发起的反“台独”抗议,近300名代表高喊“反介入、救台湾”。 这些细节都藏着一个答案:中国人不是好战,是再也容不得国土分裂,容不得历史屈辱重演。 高市早苗的言论之所以没引发恐慌,反而戳中了民间情绪,本质是大家心里都有本账。57%的台湾民众不相信美国会“协防”,更别说实力不济的日本,这种清醒认知在两岸都很普遍。 这些年大陆对台胞同等待遇政策不断落地,两岸贸易额2024年达2929.71亿美元,人员往来超440万人次,融合发展的红利早就渗透到生活里。大家清楚统一是大势,只是在等一个彻底解决问题的契机。 日本政客的挑衅,反而像给这种共识添了把火——真要是敢越线,不用征兵,民间自发的支持就会涌上来,就像抗战时台湾同胞偷偷藏起祖先牌位守护文化根脉那样,这是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不用动员也不会褪色。 官方的严正抗议是外交礼仪,毕竟国家大事不能轻易给外人留下漏洞、把柄。但民间可不吃这一套,日本若真敢动手就别怪我们算账清、下手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