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快报!快报! 日本突然宣布了 11月18日,据共同社报道,日本财务大臣片山皋月对

快报!快报! 日本突然宣布了 11月18日,据共同社报道,日本财务大臣片山皋月对“极为一边倒、迅速波动的”外汇市场表示担忧。因市场对日本财政状况的担忧,日元对主要货币出现贬值。 日元跌到155,对欧元冲上180,创25年新低——日本政府却还在袖手旁观? 这到底是经济自救,还是把老百姓推上前线的豪赌? 11月18日,财务大臣片山皋月罕见发声,直指外汇市场“极为一边倒、迅速波动”,字里行间透着焦虑。这不是普通的担忧,而是警报拉响。日元对美元汇率跌破155,距离2024年曾触发大规模干预的160关口,只剩一步之遥。而对欧元更是跌入180区间,创下自1999年欧元诞生以来的最低水平。 市场在问:日本政府到底还管不管? 表面上看,日元贬值像是给经济打了剂强心针。出口企业乐开了花。丰田一辆车卖到美国,换回的日元更多,利润直接变厚;索尼的相机、任天堂的游戏机,在海外电商平台价格优势明显,订单源源不断。旅游也热了起来,中国游客发现,去一趟东京,花的钱比三年前少了一成多,机票酒店都“打折”了。 但这剂药,甜味只在表面,苦根却扎进了普通人的饭碗里。 日本88%的能源靠进口,粮食自给率不到40%。日元一跌,每一滴汽油、每一袋面粉都得用更多日元去买。东京主妇山田女士算了笔账:去年一家四口一周买菜花4000日元,今年得6000以上。加油站的油价重回每升180日元高位,孩子学校郊游的交通费涨了,连学校配餐的面包都悄悄变小了。工资没涨,物价却跑得飞快。 这不是短期阵痛,而是一场结构性的错配。 政府想靠贬值打破通缩,听起来合理。毕竟过去三十年,日本经济像被冻住了一样,物价不涨、工资不动、消费低迷。可问题在于,通缩的病根从来不在汇率,而在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萎缩、企业投资意愿低。你就算把日元贬到200,年轻人也不愿意多生孩子,企业也不会因为多赚点外汇就大举扩产。 反而,副作用正在显现。 日本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超过260%,全球最高。这些债务虽然以日元计价,但贬值会推高通胀,而通胀一旦失控,央行就不得不加息。可一旦加息,政府每年光利息就要多付数万亿日元,财政立马崩盘。这就像一个人靠借新债还旧债活着,现在连呼吸都开始花钱了。 更讽刺的是,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出口巨头,真能撑起整个国家吗? 2025年10月,日本出口增长8.3%,数据亮眼。但细看发现,增长主要来自对美出口,同比增长15.2%。这背后有多少是靠贬值换来的市场份额,又有多少是真实需求?要知道,美国自己也在加息抗通胀,消费者钱包收紧,汽车、家电这类高单价商品的购买力其实在下降。日本企业低价冲量,利润空间反而被压缩,搞不好是“增收不增利”。 而另一边,中国出口企业已经行动起来。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日出口下滑,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逆势增长6.5%。手机、新能源汽车、光伏设备,正在用技术换市场。汇率战打得起劲,但真正的赢家,永远是手里有核心技术的那一个。 国际环境也不容乐观。 美国嘴上不说,心里早有戒备。日元过度贬值,等于变相给全球输出通胀,也削弱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2024年5月那次干预,日本动手前专门打了个电话给耶伦,就怕被扣上“汇率操纵国”的帽子。如今再想单边行动,华盛顿未必还愿意睁只眼闭只眼。 而亚洲其他国家也在盯着。韩元、人民币如果跟进贬值,一场区域性的货币战就会打响。最后谁也别想赢,只会让全球供应链更乱,贸易成本更高,本就疲软的世界经济再挨一记重拳。 所以你看,日本政府现在就像站在悬崖边。 往前一步,是继续放任贬值,赌出口能带动经济回暖,但老百姓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社会情绪可能绷断;往后一步,是出手干预,花万亿日元买回日元,短期稳住汇率,可财政窟窿更大,市场信心反而更差。 这不是选择题,是死胡同。 过去十年,从“安倍经济学”到如今的“高市路线”,政策逻辑几乎没变:宽松货币 + 扩张财政 + 结构改革口号。可前两条都做到了,第三条始终落空。劳动力市场僵化、女性就业障碍、中小企业创新不足……这些真问题没人碰。 结果就是,每次经济一喘不过气,就拿汇率当氧气面罩。 但面罩戴久了,人会忘了怎么自己呼吸。 日本需要的不是一次干预、一轮刺激,而是一次彻底的“经济手术”。提高生产率、推动技术创新、改革税制吸引人才,这些事哪一件都不轻松,但哪一件都比贬值有意义。 否则,今天的“豪赌”,不过是把明天的危机,悄悄埋进下一代人的账单里。 汇率可以一时走低,但一个国家的尊严和未来,不能跟着一起贬值。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