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49年,渣滓洞大屠杀中,盛国玉在枪响前倒地装死,不久,特务进来补枪,谁料,他

1949年,渣滓洞大屠杀中,盛国玉在枪响前倒地装死,不久,特务进来补枪,谁料,他们竟然用枪托捅她的腰部,而此时,盛国玉却紧张得不敢动。   1980 年渣滓洞旧址,盛国玉撩起衣角,露出腰部淡淡的疤痕:“这是特务用枪托捅的,差点要了我的命。” 围拢的参观者屏住呼吸,她指尖划过疤痕,眼神飘向牢房角落,仿佛又回到 1949 年那个凌晨。   作为渣滓洞大屠杀中唯一幸存的女性,她的每一道伤痕,都藏着对革命的坚守与贡献。   1949 年 11 月 27 日凌晨,枪声划破渣滓洞的寂静,盛国玉刚起身,身边狱友就晃着倒下。   她本能地钻到牺牲战友的尸体下,温热的血溅满脸颊,混在尸体堆里,连呼吸都不敢大声。   特务去而复返,拿着刺刀挨个补刀,刀刃划过她的衣角,她死死咬住嘴唇,连发抖都忍住。   直到枪托狠狠捅向腰部,她疼得眼前发黑,却仍纹丝不动 —— 这片刻的隐忍,让她逃过致命一劫。   1949 年 11 月 28 日清晨,盛国玉从村民家醒来,第一句话就是 “我要找组织”。   她忍着腰部的剧痛,把渣滓洞大屠杀的经过详细报告给当地政府,包括特务补刀的细节。   这些一手信息,为后续追捕漏网特务、清算反革命罪行提供了关键依据,助力肃清残余势力。   及时传递关键情报,协助组织开展工作,这是她在逃生后做出的重要贡献。   在渣滓洞牢房里,盛国玉是狱友们的 “后勤员”。   她把家里送来的衣物拆成布条,为受伤的狱友包扎伤口,还教大家用简单的草药缓解疼痛。   每次被审讯后,她都强忍伤痛,把敌人的审问重点悄悄告诉其他狱友,让大家提前准备应对。   默默照顾战友、传递审讯信息,在艰难环境中维系狱友间的互助,这是她在狱中的贡献。   盛国玉还和江姐一起,在牢房里组织 “学习会”。   她们借着铁窗透进的微光,教不识字的狱友读书写字,讲解革命道理,坚定大家的信念。   半夜里,她带头唱革命歌曲,用歌声驱散恐惧,让漆黑的牢房充满希望,鼓舞狱友们坚持下去。   组织学习、用歌声凝聚力量,在精神上支撑战友,这是她在狱中另一重要贡献。   1948 年,盛国玉在家乡组织妇女互助队,为地下党传递情报、运送物资。   她把情报藏在鞋底、缝进衣角,多次躲过敌人的搜查,确保前线急需的药品、文件安全送达。   她还发动妇女制作布鞋、筹集粮食,支援前线战士,解决地下党后勤供应的难题。   组建互助队、保障后勤运输,为地下党开展工作提供有力支持,这是她早年的革命贡献。   盛国玉的丈夫余梓成在外开展工作时,她主动承担起联络任务。   她以走亲戚、赶集市为掩护,在各个联络点之间穿梭,及时传达组织的指示和前线的消息。   遇到敌人盘查,她总能机智应对,从未暴露身份,保障了地下党组织联络的畅通。   坚守联络岗位、保障信息传递,为地下党网络的稳定运转保驾护航,这是她的又一贡献。   1950 年,盛国玉回到家乡小学任教,第一堂课就给学生讲渣滓洞的故事。   她拿出狱中偷偷藏的进步刊物残页,教学生读 “为新中国奋斗”,把革命信念种进孩子心里。   课余时间,她整理狱友的事迹,记录江姐、杨汉秀的牺牲细节,为党史留存珍贵资料。   这份记录工作,成了她余生的重要使命,也让更多人知道烈士们的英勇,这是她的第一个贡献。   晚年的盛国玉,经常受邀到机关、学校做报告,讲述革命历史。   她总说起尸体堆里的那一夜,说 “不是我幸运,是战友们用身体护住了我”。   直到 90 多岁高龄,她仍坚持参加红色教育活动,用余生践行 “替战友看新中国” 的承诺。   投身红色教育、传承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是她晚年持续的贡献。   如今,盛国玉虽已离世,但她整理的狱友事迹、留下的革命文物,仍在渣滓洞纪念馆展出。   她的故事被改编成教材、纪录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从战时的后勤保障、狱中互助,到战后的史料整理、红色教育,盛国玉用一生践行革命信仰。   她的贡献,不仅在于幸存下来见证历史,更在于用余生传递信念,让烈士精神永垂不朽。     信源:中国新闻网——专访重庆大屠杀中脱险女志士:江姐就住我上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