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45年10月,阎锡山下令将侍从秘书李蓼源带去荒郊外活埋,执行命令的师长犹豫了

1945年10月,阎锡山下令将侍从秘书李蓼源带去荒郊外活埋,执行命令的师长犹豫了,说:“这孩子才20岁,看着挺不错的,连口供都没有,不能就这么杀了,”   1945 年 10 月太原督军府,阎锡山捏着电报的手指泛白。   “贾宣宗竟要留李蓼源?” 他猛地将电报拍在桌案上,案上《阎氏家训》震得翻开。   此时的他,早已不是清末那个留学日本的新军标统,而是手握第二战区实权的 “山西王”。   阎锡山想起 1904 年,自己揣着清政府的资助赴日留学。   在振武学校,他接触到新思想,后来加入同盟会,成了革命党里的军事骨干。   辛亥革命爆发时,他率新军起义,拿下太原,自此开始掌控山西,一管就是三十多年。   这些年,他在山西搞 “保境安民”,办工厂、建学校,也培养了不少像李蓼源这样的年轻人。   可现在,一个自己看中的秘书,竟让他动了杀心,又因下属的求情陷入纠结。   同一时间,中奸河畔的土坑里,风沙正往李蓼源衣领里灌。   贾宣宗的士兵刚把他从坑沿拉起来,远处传来汽车喇叭声 —— 是督军府的信使。   李蓼源不知道,自己的生死,正系在阎锡山的一念之间。   李蓼源被押回太原时,阎锡山正召集心腹开会,桌上摆着《革命动力》的印错样本。   “书里竟混进共党言论!” 他指着样本上的批注,声音里满是怒气。   没人敢接话,大家都知道,这位 “山西王” 向来多疑,尤其是涉及共产党的事。   阎锡山又想起 1927 年 “四一二” 后,自己在山西 “清党”,那时他就认定 “防共” 是头等大事。   现在李蓼源稿纸上出现 “共党主张”,在他看来就是 “通共” 的铁证。   可贾宣宗的求情信又让他犹豫 —— 信里提了李蓼源的才华,也提了阎锡山的用人之道。   阎锡山想起 1940 年,李蓼源的文章传到太原时,自己还夸 “这孩子有文气”。   那时他刚熬过抗战最艰难的阶段,山西大部分地区被日军占领,他退守晋西。   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李蓼源这样字写得好、文章又过硬的年轻人,成了他侍从秘书室的得力干将。   从少校到上校,李蓼源的军衔提升,都是他亲自批的,现在要杀,难免有点可惜。   纠结间,阎锡山翻开自己 1932 年写的《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   他一直想在山西搞独特的经济模式,让山西远离战乱影响,可现实总是不如愿。   抗战刚结束,国共矛盾又起,他既要应对国民党的掣肘,又要防着共产党,心力交瘁。   “或许,贾宣宗说得对,没审没问就杀了李蓼源,确实不妥。” 他对着书稿喃喃自语。   最终,他在求情信上批了 “先审后定”,把李蓼源交给了特务头子杨贞吉。   杨贞吉的审讯室里,李蓼源正受着老虎凳的折磨,而阎锡山此时在督军府设宴。   宴会上,他跟客人聊起自己的 “三不二要主义”,说要 “不入党、不问外省事”。   可没人知道,他心里还惦记着李蓼源的审讯结果。   直到七天后,杨贞吉来报 “李蓼源死不承认通共”,他才皱着眉说 “先关着”。   这一关,就是两年多,期间阎锡山忙着跟共产党打内战,渐渐把李蓼源忘了。   1948 年春天,阎慧卿跪在阎锡山面前求情时,他正为晋中战役的失利烦忧。   “五妹,现在战事吃紧,哪有空管一个囚犯?” 他起初不愿松口。   可阎慧卿提起 1940 年李蓼源帮他整理《阎锡山言论集》的事,他才想起这个年轻人。   那时他还夸李蓼源 “整理得细致”,现在看着妹妹恳求的眼神,又想到自己早年用人不疑的作风。   最终,他摆了摆手:“放了吧,别再让我看见他。”   李蓼源出狱时,阎锡山正准备撤离太原 —— 解放军已经包围了这座城市。   他没想到,自己一手建立的 “山西王国”,很快就要崩塌。   1949 年,阎锡山乘飞机离开太原,先到南京,后转去台湾,从此再也没回过山西。   而李蓼源则在北平加入民盟,后来考进山西大学,成了研究历史的学者。   2022 年,98 岁的李蓼源躺在病床上,手里拿着《阎锡山传》。   他翻到阎锡山 1960 年在台湾病逝的章节,轻轻叹了口气。   “我跟他,一个在大陆见证太平,一个在台湾郁郁而终。” 他对家人说。   如今,李蓼源整理的《阎锡山日记》藏在山西省档案馆,阎锡山的墓则在台湾阳明山。   两人的人生曾因一本印错的书交织,最终走向不同的结局,只留下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22-11-11 关于“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蓼源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