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730年,雍正将三哥胤祉全家囚禁,胤祉大发牢骚说:“我有什么罪?不就是在怡亲王

1730年,雍正将三哥胤祉全家囚禁,胤祉大发牢骚说:“我有什么罪?不就是在怡亲王的丧礼上来晚了而已,皇上就这样对待我全家老少!”传到雍正耳朵里,雍正气愤道:“错不悔改,传朕旨意,胤祉全家为先帝守灵陵。” 说白了,怡亲王那场丧礼,不过是点燃炸药桶的最后一根火星子。那炸药,雍正和胤祉俩兄弟,已经埋了小半辈子了。 这俩人,根本就是同一种人:顶级的“演技派”政治家,都特别善于“隐忍”。 雍正登基前,是那个“天下第一闲人”,天天在家参禅念佛,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结果呢?不声不响,坐上了龙椅。 那他三哥胤祉呢?他妈是康熙早期的“四大妃”之一荣妃马佳氏,特受宠。胤祉也是康熙儿子里公认的“全能王”,文能编书,武能骑射。 他最牛的成就,是领着一帮大学者,编了两部清朝的“百科全书”《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 在“九子夺嫡”那场大戏里,胤祉一开始表现得特聪明。他跟当时的太子胤礽关系好,但又保持着“安全距离”。他看准了太子那骄横的性子,早晚要出事,所以他从不往太子那个小集团里扎得太深。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第一次被废。康熙就怀疑胤祉是不是也参与了,把他叫来盘问。结果胤祉对答如流,既撇清了自己,又没往死里踩太子,还说了几句好话。康熙一听,特满意。 你要是以为胤祉就是个明哲保身的“老好人”,那又错了。他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废掉了一个主要竞争对手。 太子倒了,老大胤禔蹦跶得最欢,以为自己是长子,机会来了。他甚至跟康熙说:“要不把胤礽杀了?您要是不忍心,我来动手!” 这话把康熙恶心坏了,当场骂他“乱臣贼子”。 这时候,胤祉出手了。他派人去查,挖出了一个惊天猛料:老大胤禔勾结喇嘛,用巫术“镇魇”太子胤礽! 这事儿一报上去,康熙彻底炸了。老大胤禔,直接被终身圈禁,彻底下线。 老大、老二都倒了,胤祉成了当时皇子里的“最年长者”,而且文武双全,声望又高。按理说,他机会最大。 这时候,胤祉和老四胤禛的操作,简直如出一辙。他俩都看透了康熙对太子还有点父子情,于是都站出来替胤礽求情。这一下,又刷了一波康熙的好感。后来太子复立,康熙特意把胤祉和胤禛一起提拔为“亲王”。 这俩人,当时就是“九子夺嫡”里隐藏最深的两个“影帝”。 那胤祉是怎么输给雍正的呢? 说到底,还是没雍正“沉得住气”。 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彻底废掉、老八胤禩也因为“毙鹰事件”彻底失宠后,胤祉觉得,这回稳了,皇位非我莫属了。 他开始有点飘了。 他开始在自己那些文人墨客的小圈子里,以“储君”自居。跟心腹聊天,那口气,俨然就是未来的皇帝。 他忘了,他那个四弟雍正,在王府里养着一个神秘组织“粘杆处”。这帮特务,早把胤祉这点小动作,一五一十地报给了雍正。 雍正当时在干嘛?他还在演。他继续当他的“闲人”,还经常请康熙去他的圆明园玩,顺便让康熙看看自己的儿子弘历。 康熙是谁啊?千古一帝。他能不知道老三那点小心思? 所以,胤祉在最后关头“出戏”了,而雍正把“与世无争”的戏,演到了康熙闭眼的那一刻。 雍正一登基,胤祉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虽然胤祉第一时间就跪拜新皇,表示拥护,但雍正压根不信他。雍正怎么可能信任一个跟自己一样会“演”的兄弟? 雍正先是找了个由头,把胤祉派去给康熙守陵。胤祉发了几句牢骚,立马就被雍正抓住把柄,撸了爵位。胤祉这下怕了,赶紧给雍正写信,磕头认错,各种哀求。 雍正给他的回复,那封“朱批”,才真是撕破脸了。雍正是这么说的: “皇考在天有灵,我这是为你好。但是啊,三哥,你这人本来就善于说谎哄人,什么歪门邪道你都能容忍,我太了解你了!我怀疑你、讨厌你,这是真的!我要是假装信你,那是骗老天。你要是还敢骗我,你就是对不起咱爹。咱们日子还长,走着瞧!” 这就是雍正的真心话。他从骨子里就不信胤祉。在雍正眼里,胤祉所有的“服软”,都只是新一轮的“表演”。 1730年,怡亲王胤祥去世了。 雍正登基后,胤祥是他的左膀右臂,累得吐血。雍正对这个弟弟的感情,比对亲儿子还深。 而胤祉呢?他打心眼里瞧不上老十三胤祥。为啥?因为胤祥的生母出身太低。胤祉当年在康熙朝,就因为这事儿跟胤祥有过节。 现在,胤祥死了,雍正悲痛欲绝。办丧礼时,胤祉晃晃悠悠地迟到了,而且全程“毫无悲痛之情”,甚至被史书记载“幸灾乐祸”。 这一下,彻底戳爆了雍正的肺管子。 在雍正看来,这是胤祉终于不演了,他把内心最真实、最恶毒的“幸灾乐祸”给亮出来了。 雍正彻底爆发。他把胤祉以前的“旧账”全翻了出来。所有的罪名,其实都是一回事:你胤祉,对我雍正,毫无真心,全是演戏! 胤祉还想狡辩,说不就是迟到么。雍正直接一锤子砸死:“错不悔改!你不是爱守灵吗?去给先帝守一辈子吧!” 胤祉最终被圈禁在景山永安亭,两年后,就抑郁而终了。 雍正对他这位三哥,到死都耿耿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