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为何放着近处不打,非要折腾到欧洲?只是到了花拉子模 1219年成吉思汗誓师出征时,身边的60万大军里,真正的蒙古精锐也就15万,剩下的都是臣服的突厥、契丹部落兵,这点兵力要是硬啃近处的金国,纯属吃力不讨好。反观西夏,早就被蒙古打怕了,1209年就乖乖称臣纳贡,每年送马三千匹、骆驼五百峰,犯不着再花力气去打,留着还能帮着牵制金国。 而让他下定决心西征的还是1218年,当时成吉思汗派了450人的商队带着金银、丝绸去花剌子模做买卖,结果走到讹答剌城,守将亦纳勒术见钱眼开,不仅抢了价值连城的货物,还把450个商人全杀了,只留一个人回去报信。 成吉思汗一开始还想讲道理,派使者去质问,没想到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更横,杀了正使,把两个副使的胡子剃了赶回来,这在游牧民族眼里,比杀了人还羞辱。 花剌子模当时号称“中亚霸主”,控制着从波斯到印度的大片土地,撒马尔罕、布哈拉这些城市全是富得流油的商站,据说撒马尔罕单是储备的粮食就够全城人吃十年,这样的肥羊不打简直对不起自己。 成吉思汗研究了半天发现花剌子模就是个外强中干的草包,摩诃末手里虽然有40万大军,却把兵力分散在几十个城市里,每个城也就几千到几万兵,而且他和儿子扎兰丁互相猜忌,根本没法集中力量作战。 成吉思汗正好抓住这个破绽,1220年春天兵分四路,自己带主力打撒马尔罕,哲别、速不台去追摩诃末,术赤攻毡的城,察合台和窝阔台打讹答剌,把花剌子模的防线拆得七零八落。 短短五天,城里的贵族就吓得开城投降,成吉思汗进城后光工匠就抓了三万,金银财宝装了几百车,连摩诃末的金库都被搬空了。这种打一座城就能吃撑的好事,在近处跟金国死磕是压根碰不上的。 而打到欧洲纯粹是追残敌追出来的“附加题”。1221年摩诃末病死在里海的小岛上,他的儿子扎兰丁逃到印度,成吉思汗派哲别和速不台带着2万骑兵去追,这俩人追着追着发现,里海西边的高加索地区全是没见过的部落,不仅兵力弱,还特别有钱。他们先收拾了阿塞拜疆,抢了当地国王的宝藏,接着又跟钦察人开战,钦察人打不过,就去求罗斯诸公国帮忙。 1223年,罗斯的8个大公带着8万联军来应战,结果在迦勒迦河被蒙古军骗进包围圈,一天之内就被杀了3万人,7个大公当场战死,蒙古军一路抢到第聂伯河,把罗斯人的村庄烧得精光,才带着抢来的奴隶和财宝往回走。 这趟“顺手之旅”让成吉思汗发现,西边的欧洲人比花剌子模还好打,而且遍地是能抢的东西,简直是块待啃的肥肉。 蒙古人少,打下来的地盘得靠工匠和技术才能守住,花剌子模的工匠会造回回炮、会冶铁,欧洲的工匠懂水利、会织布,这些人被带回蒙古后,直接让蒙古的军事和生产能力翻了倍。 反观近处的金、宋,工匠都被藏在城里,想抢都抢不到。而且控制了中亚商路后,蒙古不用再看花剌子模的脸色,东西方的货物都得经他们的手,光收过路费就能赚得盆满钵满。有了这些财富和技术,再回头打金国就轻松多了,后来窝阔台能灭金,靠的就是西征带回来的回回炮和充足的粮草。 所以说,成吉思汗往西折腾根本不是瞎胡闹,而是算准了利弊的精明选择。近处的金是硬骨头,西夏是乖顺的小弟,都没多少油水可捞;西边的花剌子模既是仇人又有钱,还正好内部涣散,简直是为蒙古量身定做的猎物。 打花剌子模顺带摸到欧洲,又发现了新的财富来源,这种“打着报仇的旗号搂钱,搂完钱再回头收拾旧敌”的操作,只能说成吉思汗的算盘打得太精了,所谓的“折腾”,不过是强者收割财富的必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