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河南老汉收留日本伤兵,当兄弟供养47年,他回国后怎么报答的?抗日战争胜利后,河南

河南老汉收留日本伤兵,当兄弟供养47年,他回国后怎么报答的?抗日战争胜利后,河南老汉孙邦俊收留了一名日本伤兵,当兄弟照顾了47年,给他上了中国户口,1993年帮助他回到日本,孙邦俊为什么如此照顾日本兵?后来他又得到了什么报答? 孙邦俊是河南南召县太山庙镇梁沟村的农民,家里穷,靠种地和卖山货过日子。1946年秋天,他赶集途中碰到石田东四郎,当时这个人衣衫破烂,挨打挨饿,孙邦俊把他带回家。孙邦俊知道这是日本人,对日军在河南的暴行记忆犹新,日军入侵时河南遭殃,村庄被毁,粮食被抢,很多人家破人亡。他本来对日本人恨得牙痒,但看到这个人快饿死的样子,就收留下来。村里人听说后强烈反对,因为大家对日军的恨意还没消,有人建议赶走或干脆不管。孙邦俊家里人也觉得多一张嘴吃饭是负担,但他坚持留下这个人,说从今以后把他当家里人,不会让他出去害人。 收留之后,孙家日子更紧巴。石田东四郎不会说中国话,不会干农活,头上伤口还得花钱治。孙邦俊一家省吃俭用,给他看病,花了不少钱,欠下债务。时间长了,石田东四郎伤好些,能帮点简单活,孙邦俊把他当兄弟看待,让自家孩子叫他二叔。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他生活方便,孙家给他取了中国名字李同,还办了户口,让他正式成为中国人。孙邦俊一直想帮他回日本,但当时中日还没建交,这事搁置下来。石田东四郎就这样在孙家住了下去,一住就是几十年。 孙邦俊为什么这么照顾一个日本兵?从资料看,他是个老实农民,没什么大道理,就是觉得这个人也是受害者,被战争逼到中国来,现在没人管会死掉。他没把个人恩怨放大到抛弃一条命的地步,尽管日军整体是侵略者,罪行累累,但他选择对这个人伸把手。这不是什么英雄主义,而是农村人朴实的想法,觉得人命关天,不能见死不救。孙邦俊没美化日军,他自己也恨日本人,但对这个具体的人,他选了另一种方式处理恨意。 1962年,孙邦俊生病快不行了,把石田东四郎和儿子孙保杰叫到床前,嘱咐儿子以后有机会一定要送这个人回日本。孙邦俊死后,孙保杰接过担子,继续照顾石田东四郎。孙保杰是孙邦俊的儿子,长大后也当农民,家里还是穷,但他没忘父亲的话。中日1972年建交后,孙保杰开始找当地政府帮忙,说明情况,希望证明石田东四郎身份,让他回国。但当时资料不全,证明不了,事没成。孙保杰没放弃,过几年就试试。 到了1992年,日本有个代表团来中国,孙保杰多方打听,联系上他们。巧的是,代表团里有石田东四郎的老战友,一看就认出他,提供证明。两国政府介入,办手续,1993年,石田东四郎终于回日本了。那时他已经在中国住了47年,回到秋田县,见了家人。石田家人知道孙家的事后,很感激,邀请孙保杰去日本住一段时间,还办了仪式招待。走的时候,他们给孙保杰500万日元,大概合30多万人民币,作为感谢。 孙保杰没要这钱,他说父亲当年救人不是为了回报,就把石田东四郎安顿好,自己回中国了。石田家人坚持要给,孙保杰后来收下,但全捐给河南当地政府,用来修路建学校啥的。1998年,日本一些人捐钱,在梁沟村建了个日中友好小学,纪念孙家的事。 这个故事在网上流传挺广,有书叫《生者的墓碑》就是根据这事写的,还有电视台报道过。孙邦俊一家三代人照顾一个日本兵47年,没求啥回报,这事让很多人感慨。中国人面对侵略时抵抗到底,但对个体有时会展现宽容。石田东四郎作为日军一员,参与过侵华战争,这是事实,不能回避日军整体的罪行。但孙邦俊的选择,是基于人性考虑,没把恨无限放大。 故事流传下来,成了中日民间交流的例子。孙保杰捐的钱帮村里发展,学校建起来后,村里孩子上学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