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果不其然,日本提出“历史上没有外军在日本本岛登陆并占领过”这个观点,作为自己底气

果不其然,日本提出“历史上没有外军在日本本岛登陆并占领过”这个观点,作为自己底气的象征,但日本的“底气”,其实远不止易守难攻那么简单   日本对外表达自己“底气十足”的方式,常常不是靠喊口号,而是悄悄抛出一句历史总结。   最近日本政界和媒体频频提及这样一句话:“历史上,从未有外军登陆并占领过日本本岛。”   这句话听起来挺有分量,也确实让人停下脚步想一想,日本这份自信,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它背后有历史,有地理,也有现实部署,但如果只把这句话当作日本“打不进去”的骄傲,那就低估了这套底气的深度,它不仅仅是岛防好,更是一整套战略逻辑。   13世纪的元军两次东征,是日本历史上最早面对外来军事威胁的关键节点。   第一次是在1274年,元朝联合高丽王朝,派出三万多兵力,从朝鲜半岛出发,直扑九州博多湾。   起初确实打了日本一愣神,但没几天,一场台风袭来,战船被掀翻,士兵溺亡,元军被迫撤退,日方把这场台风称为“神风”,于是这股神秘的天助之说流传至今。   但神风并不总是主角,到了1281年,元军卷土重来,这回规模翻了好几倍。   东路军由高丽出发,江南军从中国泉州起航,加起来超过十四万人,战船四千四百多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上远征之一。   但这次依然没成功,两路军刚汇合,准备展开攻势,又遇上台风,战舰被打得七零八落,士兵损失惨重,不得不再次撤退。   看起来,全靠天公帮忙,但后来研究发现,真正的问题出在战舰本身,高丽造船技术不适合远洋航行,船体结构差,一遇风浪就散架。   更别说元军指挥系统混乱,内部族群矛盾重重,协同作战基本靠吼。所以说,台风是外因,内耗才是败笔。   跳到二战,日本差点儿又面临一次真正的本土登陆,1945年,美军早就拟好了“奥林匹克行动”计划,准备在九州展开登岛战。   可美方评估后发现,预估伤亡太高,可能要死几十万人,于是转向原子弹。广岛、长崎两次轰炸之后,日本宣布投降。   美军最终没登岛,不是因为打不进去,而是因为原子弹让登陆变得“不值得”。   根据五角大楼后期解密,美方原计划投掷多达12颗原子弹,日本的提前投降让整个行动被紧急叫停。   从军事角度说,日本确实幸运,但这种“从未被占领”的记录,并不是靠纯粹的战斗赢来的。   地理是日本的最大倚仗,岛国身份给了它天然屏障,最近的登陆距离也得跨越800公里的海域,海峡复杂,潮汐凶险,台风频繁,更别说日本那一圈又一圈的海岸线,登陆作战难度极高。   而这种地理优势,日本自己心知肚明,也用得很彻底。从冷战时期开始,日本就在西南诸岛布下重兵。   与那国岛、宫古岛、石垣岛等地陆续设立监视部队,安装雷达系统,一整套“看得见、打得着”的防御网络逐渐成型。   反舰导弹部署更是重点,尤其是射程可覆盖整个第一岛链的“12式地对舰导弹”,构成了所谓的“导弹墙”。   这还不够,日本防线的核心其实不全在自己手里,而是在驻日美军的基地上。冲绳、横须贺、三泽等地,美军基地如同钉子牢牢钉在关键节点。   美国不仅提供兵力支持,还与日本建立了联合指挥系统,信息、雷达、武器系统共享,使得日本的防御体系实际上是美日同盟体系的延伸。   但这层“安全感”不全来自硬件,日本社会的心理建设也起了作用,二战时期的“神风特攻队”,虽然在战术上并不成功,却在民族心理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今天的日本社会虽已和平多年,但危机意识依然存在,防灾教育从小学就开始,地震逃生演练如同日常饭后散步,而这种全民参与的防御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构建了另一个层面的“防线”。   不过,历史再强,也挡不住现实变化。现代战争早就不靠登陆作战了。   远程导弹、无人机、网络战、精确打击技术的提升,已经让“地理优势”这张牌越来越不好打,一枚超音速导弹就能跨越千里,精准打击指挥中心,地形再复杂也没用。   更大的隐忧是日本对海上补给线的高度依赖,作为资源进口国,日本能源、粮食、原材料几乎全靠海运。   一旦海上封锁,国内运转就会卡壳,而这条“生命线”目前并没有完全自主的保护能力,依然过度依赖美军护航。   再说美日同盟,看似牢不可破但国际关系中从没有绝对的“永远”,美国近年来在亚太事务中的战略摇摆,已经让日本开始担忧同盟的稳定性,尤其在出现地区冲突时,美国是否会全力出手,仍是个未知数。   所以当日本高调强调“我们从没被外军登陆过”时,确实有底气,但也未必是全靠自己。   历史上的幸运、地理的优势、技术的积累、同盟的支撑,都构成了这份自信的来源。   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份底气是不是还能应对今天的变局。战争方式变了,安全逻辑也在变,单靠“过去没被打进来”来推断未来,也许并不稳妥。防御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而是要跟着现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