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历史之对于德械师的正确打开方式。 国民党德械师计划的核心战略失误——将本应承担“国防军标准化模板+扩军骨干培养”双重职能的德械师,误当作“单纯的精锐作战师”消耗在前线,完全颠倒了在有限资源条件下的,这种重金打造的精英部队的更深层次作用。 从德械师计划的初衷看,德国军事顾问塞克特、法肯豪森的本质是打造“两重基础”: 1. “模板基础”:以6-8个德械师为“标准化国防军样本”,确定编制、装备、训练、后勤的统一标准,为后续全国军队整训提供参照(如步炮协同战术、制式装备配置比例); 2. “骨干基础”:通过德械师的教导总队、专业兵种学校(如炮兵学校、工兵学校),培养能适配“标准化师”的军官与士官——按计划,1个德械师需为后续3-5个普通师输送骨干,是“扩军的种子部队”。 但国民党的实际操作完全背离这一逻辑,由于各方面的现实情况限制,德械师既没有可能达成80个师的规模化整编,也无法得到庞大的德系现役装备支援。德械师逐渐从最初设计的标准化国防军,变成了少量的精英化部队。不仅聚焦只能87、88、36师及教导总队等少数部队的建设,也未将德械师的编制、训练标准向其他中央军或地方军推广,成为输出军官和士官的骨架级部队。 相反的,无论是前期的一二八淞沪抗战,还是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都将直接将德械师投入淞沪、南京等正面战场打“攻坚消耗战”,完全忽视了这些“带新兵、传体系”的骨干教导部队,能作为全军快速扩军基石的作用。 当这些本来可以扩编为军或者更高一级的基干部队,被当作“普通精锐师”反复拼杀时,已经因为资源错配而产生的几个精锐德械师,就完全丧失了更深层次的作用。 本来庞大的精锐军官士官体系,完全可以扩编众多的新编部队,但在几次会战后,“教导师”职能完全荒废,导致后期扩军无骨干,资源浪费严重。 毕竟德械师的核心价值是“输出骨干,不仅军官士官都是德国顾问长期训练,而且各级人员多数都是中央军嫡系精锐,完全可以成为输出军官士官的体系化部队。假设1个德械师每年可培养2000+名合格士官、300+名基层军官,输送给其他部队。那么除教导总队之外的几个德械师,完全可以成为庞大的野战防御兵团的基干。成为百万“国防军”快速扩编的起点。 这些本应用于“打造模板、复制推广”的资源,最终因德械师被当作“消耗师”使用而浪费——装备在战场损毁后无法及时补充(抗战爆发后德国停止军售),训练体系因骨干伤亡而断裂,等于“花了国防军的钱,只打了一场普通消耗战”。 从这个角度看,在80个德械师计划被战时情况打断之后,德械师的正确打开方式,本应是“战时国防军建设的起点”,快速补充民团保安团和壮丁膨胀为军,最终整合为庞大的防御兵团。却被国民党搞成了“国防军建设的终点”,所谓的富金山后无德械师,也包含着军官士官老兵的损失殆尽。 这种“把教导师当标准师用”的操作,既浪费了稀缺的资源与骨干,也让“建设现代化国防军”的目标彻底落空,成为国民党在抗战初期“有精锐却无体系、能抵抗却难持久”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