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定,袁世凯的长子,早年趾高气扬,晚年却连窝头都吃不起,1950年,章士钊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说袁克定快饿死了,毛主席批了,说“给他点生活费”,还安排了工作。 1950年,袁克定早已褪去了昔日“皇太子”的所有光环,靠着族弟袁乃宽接济度日。每当有人提起往事,他总是摆摆手不愿多谈,仿佛那些前朝旧事都已与他无关。 彼时,袁克定住在北京宝钞胡同的一处旧宅。院内杂草丛生,屋内除了一张破旧木床和几张桌椅,几乎找不到像样的家具。邻居们常见这位清瘦老人坐在门槛上,就着咸菜啃窝窝头。 转机来自章士钊的到访。这位在政学两界都享有盛誉的人物,偶然得知袁克定的窘境后,特意前去探望。当章士钊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看见袁克定如此潦倒,不禁唏嘘。 章士钊深知袁克定在历史上的争议性,但他认为,新时代应该有新气象,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不该再为早年的政治错误付出饥饿的代价。 经过深思熟虑,章士钊提笔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措辞谨慎,既没有为袁克定过往的行为辩护,也没有夸大其现状,只是客观陈述了这位老人目前的生活困境。 信中还特别提到,袁克定在抗战期间坚守气节,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这一点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圈是有目共睹的。 主席看到来信后,沉思良久:“他现在不反对我们,我们就应该按普通老人对待。历史问题归历史问题,现实生活归现实生活。”这个批示既体现了主席的政治智慧,又彰显了人道主义关怀。 后来,袁克定每月都能收到20元旧币的生活补助,同时还进入到文史研究馆工作。据说袁克定得知这个消息时,正在院子里晒太阳。他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站起身,朝着中南海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 此后,袁克定每天都会认真整理衣冠,步行到文史研究馆上班。虽然他已经年过七旬,视力也不太好,但仍然尽力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文史馆的日子里,这位历经沉浮的老人很少谈论过去。偶尔有年轻同事问起当年的事,他总是巧妙地转移话题。只有一次,当有人提及他当年极力鼓吹帝制时,袁克定深深叹气:“都是我的错......”这句话似乎包含了他对过往的全部反思。 袁克定的晚年得以安稳度过,直到1958年安然离世。这段往事之所以值得铭记,正是因为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一个曾经站在革命对立面的人,依然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尊严和关怀。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历史人物 信息来源: 人民网|《历史上的今天:1915年12月12日 袁世凯称帝》 北京日报|《袁克定晚年生活揭秘》 文|墨海 编辑|史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