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日本凉月号护卫舰,在去年7月4日非法进入中国领海引发的事件。就是日本故技重演的一次试探,也是今天和中国撕破脸的前奏。当时迫于压力,日方谎称操作失误,以电子海图未开启为由搪塞了过去。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失误,谁都能看得出来,那就是日本做了一次大胆刻意的试探。 先说说这艘凉月号的来头,它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秋月级驱逐舰的第三艘,2011年开工,2012年下水,2014年3月正式服役,满载排水量6800吨,长150.8米,装备了FCS-3相控阵雷达、垂直发射系统,能携带防空导弹、反潜鱼雷和反舰导弹,主要任务是舰队防空和反潜护航。舰上导航系统包括卫星定位、惯性导航和电子海图三重校验,定位精度能到5米以内,电子海图默认会显示领海基线,出海前还得三级军官签字确认参数。这样的配置,按理说不可能因为一个开关没开就迷路闯进别人领海里去。日本防卫省后来解释说,值班船员没及时传达中方警告,舰长忽略了边界标记,但这听起来更像推卸责任。凉月号当时执行的任务是监视中国海军在东海的导弹演习,浙江海事局7月2日就发布了禁航公告,明确从7月4日6时到5日22时,钱塘江口外特定海域禁止船只进入,可日方舰艇还是在凌晨时分直接靠近浙江海岸12海里线内。 事件过程其实挺典型的,日本舰艇本在公海边缘晃悠,突然转向加速,进入距离浙江沿岸约22公里的领海范围,航行了大概20分钟。中方巡逻舰艇第一时间通过无线电和国际频道发出警告,要求立即退出,但凉月号不但没停,反而提速继续往前。中方反复广播三次后,启动了警告射击程序,一艘护卫舰发射了两枚76毫米炮弹,一枚落在舰艇前方500米处,一枚更近,海水炸开水柱,冲击波直接传到日舰甲板上。这才让凉月号掉头撤离,整个对峙就这么在东海水面拉锯了二十分钟。事发一周后,中国外交部在北京召见日方代表,提出严正交涉,要求彻查事实并保证不再发生。日本防卫省通过外交和防务渠道回应,说是技术故障,不会重演,但中方坚持这是违法行为,因为根据中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外国军舰进入领海必须事先获批,日本这明显没走程序。 这事为什么说是个试探呢?背景得拉到中日东海摩擦的大局里去。日本一直对钓鱼岛周边海域虎视眈眈,美日安保条约又给它撑腰,这次凉月号的举动就是在测试中国维护领海主权的底线。2024年上半年,东海局势本来就紧绷,中俄海军联合巡航刚结束,日本就派舰艇过来监视中国演习,时机选得太巧了。日方想看看,在美日同盟框架下,中国会不会因为顾及大局而忍让。结果中方用警告射击直接回应,展示了零容忍的态度,但也正因为中方选择了克制,没进一步升级,这让日本觉得挑衅的成本不高。国际法上,日本辩称这是“无害通过”,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中国国内法要求军舰提前通报,这点日方明明知道,却偏要钻空子。类似桥段日本玩过不少,2019年7月4日,凉月号就曾未经允许进入浙江附近领海,被中方警告驱离,那次也是以“监视任务”为名,这次不过是故技重施,换汤不换药。 从更广的层面看,这次事件不是孤立的,它直接连上了当下中日关系的低谷。2024年下半年,日本右翼势力抬头,高市早苗和一些自民党强硬派公开鼓吹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军事交流,配合美国在东海搞联合军演,制造紧张氛围。高市早苗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推动自卫队预算增加,东海巡逻舰艇数量翻倍,凉月号事件后,日本防卫省9月23日宣布撤换舰长,5名高级干部受处分,但这更多是做给中方看的表面文章,实际内部调查显示,值班员信息传达有疏漏,海上作战中心也没及时干预。木原稔当时作为防卫大臣,在国会答辩时承认事件罕见,承诺加强训练,但没提监视任务的细节。进入2025年,日本继续在台湾周边动作频频,11月签署与台湾防务部的合作备忘录,扩大情报共享和联合训练,这直接刺激了中方。稀土出口管制一出,日本企业订单下滑,三菱重工的驱逐舰计划都延期了,东海热线虽建了,但高市在国会演讲时还敲桌子强调“航行自由”,本质上就是变相支持日舰常态化靠近。 日本这套试探的逻辑,他们知道中国讲究与邻为善,不会轻易动手,但也借此拉近和美国的距离。美日2+2会谈上,美方表态支持日本“自卫权”,凉月号事件后,美国国务院还发声明说这是“地区稳定考验”。中方这边保持了战略定力,通过东部战区升级雷达部署,YLC-8B系统覆盖舟山群岛,探测范围直达第一岛链,但没让事态失控。这事也暴露了日本海自的软肋,舰长上任才两个月就出纰漏,说明训练和指挥链条有问题。国际观察家如明治学院大学的国际法教授都说,中国用武力警告得有正当理由,日本这回确实理亏在先。 从历史看,日本在东海的动作总带着点投机心理,二战后靠美日同盟捡了便宜,现在又想在台湾问题上搅局。欧洲智库如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分析,这事凸显了东海规则真空,美日想填补,中国必须守住红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