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用80年反复验证罗斯福“最卑鄙无耻”的评语!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的爆炸声划破太平洋的夜空,也划破了美日之间最后一丝“外交表象”。 就在前一晚,日本外交官还在华盛顿与美国人谈判,转身却让战机呼啸而至,面对这场突袭,美国总统罗斯福罕见地摒弃了外交辞令,直言不讳地说:“这是我见过最卑鄙、最无耻的行为。” 珍珠港事件不是孤例,而是日本战略文化中的“惯性动作”,在历史上,日本屡次采取“不宣而战”的方式发动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战舰突然在丰岛海域攻击中国军舰;1904年日俄战争前,日军悄然偷袭旅顺港,到了1941年,这一“传统技艺”又一次出现在珍珠港。 这种行为背后暴露的是日本长期以来将“奇袭”视为战术常态,将“欺敌”当作战略优势的惯性思维。 对日本来说,打仗不是最后的选择,而是一种“先发制人”的常规手段,即便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这种思维依然未曾彻底根除。 而这套“先砍后奏”的行为模式,不仅让美国始料未及,也让整个东亚长期处于战略不确定之中。 周边国家不得不时刻提防日本是否会再一次用“和平外衣”掩盖“军事图谋”,这本身就是对区域安全的一种巨大消耗。 战后德国彻底反省纳粹罪行,构建起新的国家认同,但日本的选择却是另一条路,东京审判虽然将部分战犯送上法庭,但日本国内始终缺乏对战争责任的广泛承认与社会教育。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日本政界便开始围绕战争历史展开“话语洗白”。 202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批准将教科书中“随军慰安妇”的表述改为“慰安妇”,本质上是淡化日军强征妇女的罪行,这一做法不仅激怒了中韩两国,也引发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公开批评。 2025年8月15日,时任日本首相石破茂仍以自民党总裁名义向靖国神社供奉祭祀费,间接为14名甲级战犯“正名”,再度引发地区紧张。 日本对战争历史的反思始终是“点到为止”,一边在国际场合承诺“坚持和平”,一边又通过修宪、教育修改、参拜靖国神社等手段悄然重塑战争记忆。 这种“两面策略”,不仅伤害了战争受害国的民族情感,也极大削弱了日本作为“和平国家”的国际信誉。 还有2023年,日本政府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理由是“处理后符合国际标准”。但这一决定并未获得广泛国际认同。 中国、韩国、太平洋岛国纷纷表示强烈反对,指出该行为可能对整个西太平洋海洋生态造成难以逆转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日本此举开了一个危险的国际先例,一个国家在未达成国际共识的情况下,单方面处置全球资源(海洋),其行为无异于“合法化的环境单边主义”。 这对所有海洋邻国都是一种警示:如果国际社会对此沉默,那么未来不排除其他国家效仿,全球环境治理机制将面临滑坡。 而且到了2025年,日本防卫预算达到创纪录的8.1万亿日元,占GDP比重首次接近北约2%标准。 日本不仅加速引进美制F35战机,还启动国产“下一代战斗机”研发计划,与英国、意大利联手打造“全球战斗机计划”(GCAP),意图打造完全自主的空战能力。 此外,日本还加快部署远程导弹系统,包括购买美制“战斧”巡航导弹,这种远程打击能力显然已超出“自卫”范畴,具有明显的“先发制人”性质。 日本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模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周边国家中制造了高度的不信任感。 亚洲近年来在谋求安全对话机制,比如东盟地区论坛(ARF)、上海合作组织等,但日本的“双面行为”让地区国家在安全议题上始终保持戒备心态。 中日、韩日之间的军事互信机制推进缓慢,背后正是由于对日本战略意图的持续疑虑。 日本每年不断提升军费,也刺激了周边国家不得不跟进防务投入,韩国2025年国防预算已达创纪录的62.6万亿韩元,而中国的国防支出也在不断优化结构,提升海空军现代化水平。 一个国家的扩军,若不能获得周边认同,结果往往是“多边对抗”而非“多边合作”。 中日韩三国曾试图通过“东亚共同体”加强经济整合,但在历史问题上的分歧始终是难以跨越的障碍。 每当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或修改教科书,都会引发外交摩擦,影响三边峰会的召开与合作议程的推进。 福岛核污染水排放不仅是环保问题,更是主权与责任的博弈,太平洋岛国论坛(PIF)已明确表示,日本的行为威胁到其成员国的生存环境。 中国、韩国也加强了对进口食品的监管措施,甚至重新审议渔业合作框架。这种生态“次生冲突”,正成为地区新一轮博弈的前沿。 80年前,罗斯福不顾一切斥责日本“卑鄙无耻”,那是因为他看清了日本的战略本质。 当一个国家不愿面对历史,就很难走向真正的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