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一部特别的故宫“史书”: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章宏伟所著《故宫掌门人1925—1949》。它不是关于故宫历史的纵览或系统阐述,只“剪取”风云历程中的一段,堪称一部“断代史”,亦是一幅特殊“剪影”。这幅“剪影”所呈现的1925—1949年,是从紫禁城到故宫、从皇宫到博物院转变的特殊时期,又是国家和民族战祸频仍、命运多舛的动荡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论人物还是文物,建筑还是制度,尽皆风雨飘摇,亟须做出选择和抗争。这段历史无疑是值得回望与透视的。

西雁翅楼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该书采用了“纪传体史学”体裁。用七个章节分别为李煜瀛、庄蕴宽、赵尔巽、江瀚、王士珍、易培基、马衡七位“掌门人”作传,将人物的生平、个性、命运和精神融入故宫建院的历程之中。七人的经历中既有各自面对的压力和考验,也有彼此的交叉和呼应;将他们的传记放于一处,如同一段复调的“交响”,在守护故宫、传承文化的主旋律之外,各有旋律线,亦有和声,不仅丰富了历史记录的面貌,还无形中展现了历史进程中人的精神力量。
正如随书附赠的藏书券中引述的、第一位“掌门人”李煜瀛的话:“希望故宫将不仅为中国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一个死的故宫,必为世界上几千万年一个活的故宫。”这一句话,不但是故宫创建者和守护者们的初心和坚守,更是全书的“题眼”。该书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历史,不仅让人物走进历史,建立了人物经历和历史事件的关联,而且将人物所处之环境、所做之选择、所见之精神注入了客观史实,从而让这段历史“活”了起来。这是从另一种角度所见之故宫,更是一座历经苦难磨砺、蕴含人文气息的故宫。“掌门人”的独特气质,在他们的每一步足迹里留下了动人的注解;如果没有他们,故宫仍可是故宫,但可能不是今日之故宫。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在前有军阀混战、后有外敌入侵的动荡年代,一座藏宝无数的博物院,又该如何保全?这本书拨开时光的烟尘,让其重现面貌。我们从李煜瀛的故事里,回到了这座宏伟博物院的初建年代,看到了建院理念萌芽与扎根的过程:作为民国时期勤工俭学运动的倡导者和实际组织者,李煜瀛早年“开眼看世界”的目光,曾凝注于法国大革命后法皇的狼宫向罗浮博物院的转变之上,并于那时生出建立博物院的想法;在清宫物品点查的过程中,正是他提出了“因系国宝,不宜归一人一姓”之主张,又竭力促成将这项“革命事业”渐进为“社会事业”;故宫博物院初建之时,各路军阀轮番登场,兵燹频仍,是庄蕴宽多次斡旋,阻止了直鲁联军进驻故宫;在外患紧张、人心惶恐之际,是江瀚在风雨飘摇中掌舵,在众说纷纭中坚持就地保护文物……
作者对书中所有的事件和人物都严谨考据,上述一桩桩、一件件皆有翔实的史料印证,更不乏亲历者、见证者们的亲身记录。对于存疑之事,他大胆剖析、小心求证,秉持了史家应有的学术立场。如,书写故宫第一任院长易培基时,他并未回避让人物“身败名裂”的“故宫盗宝案”,详举相关史料,并指出存疑之处和“糊里糊涂收场”的结果,同时亦直面疑案,给予人物中肯评价,认可其在担任院长期间“筚路蓝缕,多所创建”。从他的笔下,那些隐于故宫“幕后”之人,透过故宫档案、民国报刊、人物传记和研究资料,一步步走向“台前”,拨开历史的迷雾,折射出鲜为人知的艰辛,丰富了那段特殊历程,为故宫和故宫人的精神添上了生动一笔。
这一独特的故宫“断代史”,可概览、可深味,可研析、可感触;敬惜故宫文物者可读,心驰故宫历史者可读,愿闻百年风云者可读,心系民族命运之人亦可读;因为角度多元、史料生动,阅读所获亦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