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43年5月,国民党上将于学忠被日军包围,带路的伪军司令吴化文喊话说:“于总司

1943年5月,国民党上将于学忠被日军包围,带路的伪军司令吴化文喊话说:“于总司令下山投降吧,否则不要怪兄弟手黑。”在危急关头,少将魏凤韶装扮成于学忠,引开了日军的注意力。 1943年是个什么光景?那是抗战最难熬的相持阶段。日本人在太平洋战场上开始吃紧了,为了稳住后方,这帮鬼子在华北搞起了疯狂的“治安强化运动”。尤其是在山东,日军那是铁了心要拔掉于学忠这颗钉子。于学忠是谁?国民党鲁苏战区总司令,也是当时山东境内那一抹还在坚持抵抗的“青天白日”。 但哪怕是于学忠这样的硬汉,也架不住“家贼难防”。 那时候,日军纠集了第12军主力,外加独立混成旅团,浩浩荡荡一万多人,像铁桶一样围住了沂源县董家峪。带路的不是别人,正是刚刚投敌的伪军第三方面军总司令吴化文。这人以前可是于学忠的部下,对于学忠的战术、习惯那是门儿清。 吴化文站在山下拿着大喇叭喊:“于总司令,下山投降吧,皇军优待,否则不要怪兄弟手黑!”这话听着是不是特耳熟?一股子江湖气,却透着那股子令人作呕的叛徒味。这种心理攻势,有时候比炮弹还伤人。 在这个节骨眼上,于学忠的指挥部已经被压缩到了极限,突围?四面全是机枪眼。投降?那是一世英名尽毁,还要背上千古骂名。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魏凤韶站了出来。 咱们得说道说道这个魏凤韶。他不是那种天生自带光环的主角。他是山东龙口人,典型的山东汉子,骨头硬,脾气倔。早年间混迹军旅,按理说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有奶便是娘,可这哥们儿偏不。当年张作霖招安,他就因为看不惯张宗昌那个“三不知将军”的流氓做派,愣是拒绝了高官厚禄。这说明什么?这人心里有杆秤,分得清黑白。 后来抗战爆发,他在国民党军队里也是起起伏伏。最绝的是什么?是他对于学忠的那份情义。当年徐州突围,于学忠把指挥车让给受伤的魏凤韶,自己骑马走。这点恩情,魏凤韶记了一辈子。 1943年这会儿,魏凤韶本来在湖南当个闲职少将,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好吗?不行。他听说老长官在山东跟鬼子拼命,硬是辞了官,徒步走了三个月,跨越几千里战火纷飞的沦陷区,跑到山东来找于学忠。 这事儿放在今天,你敢信?这是什么精神?这叫士为知己者死。他来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个死局,但他还是来了。 回到董家峪那个生死时刻。 眼看着包围圈越来越小,日军的炮火已经把山头犁了一遍又一遍。于学忠也是急红了眼,准备拔枪自尽,成全名节。这时候,身为副官处长的魏凤韶拦住了他。 魏凤韶的办法很简单,也很惨烈:狸猫换太子。 他看着于学忠,眼神估计特别平静。他说:“总司令,你身系鲁苏战区几十万军民的希望,你不能死。我个子和你差不多,让我来引开他们。” 没等于学忠答应,魏凤韶就强行换上了于学忠的特级上将制服,把自己的少将服扔给了长官。然后,他带着一队敢死队,大张旗鼓地向另一个方向冲去。 这一招“调虎离山”,赌的就是吴化文急于立功的心理。吴化文和日本人一看,哟,那个穿上将制服的往那边跑了!肯定是于学忠!于是,主力部队疯了一样追了过去。 山谷里枪声大作。魏凤韶这边打得越狠,动静越大,于学忠突围的机会就越大。你可以想象那个画面,一个穿着不属于自己军衔制服的男人,在枪林弹雨里狂奔,他每跑一步,都是在替另一个人去死。 最后的结果,惨烈而悲壮。于学忠趁着防线松动,带着残部从另一侧死里逃生。而魏凤韶,在这个并不出名的山沟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日本人冲上来一看,傻眼了,这哪是于学忠? 据说于学忠突围后,听到魏凤韶牺牲的消息,这个打了一辈子仗的铁血将军,哭得像个孩子。他后来专门给魏凤韶立了碑,每年都要去祭扫。 这件事儿给咱们的触动太大了。 首先是气节。你看那个吴化文,为了荣华富贵,把枪口对准昔日的老长官,嘴里喊着“兄弟”,手里却拿着屠刀。而魏凤韶,为了报恩,为了大义,千里送人头,最后真的把命交代了。同样是人,同样穿过军装,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这就像一面镜子。在那个乱世,有的人活成了笑话,有的人死成了丰碑。 再看看现在的很多抗战剧,喜欢把英雄拍成神,手撕鬼子,飞檐走壁。其实真实的抗战哪有那么潇洒?真实的抗战,就是像魏凤韶这样,明知是死,还要硬着头皮往上冲;就是这种用肉身去填战壕,用生命去换时间的残酷交易。 魏凤韶的死,不仅仅是为了救于学忠一个人。当时鲁苏战区如果总司令被俘或阵亡,整个山东的抗战局势可能瞬间崩盘。他保住的,是山东抗日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