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张佳雯)“小心,你可能已经踩进了售假陷阱!”近日,重庆市巴南区检察院办理了一起利用直播销售假冒名牌皮鞋的案件。

承办检察官讨论案情。受访单位供图
被告人刘某、赵某因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分别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3.5万元,以及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3万元。
刘某与赵某原本在广州经营实体鞋店,因生意不佳,于2023年7月转战直播带货。尽管他们有制鞋经验,但自创品牌销量惨淡。
据介绍,他们二人发现别家直播间靠卖“高仿”名牌鞋人气火爆,尽管明知违法,仍难抵高额利润诱惑,主动联系商家,以每双155元的均价购进大量假冒名牌皮鞋。
刘某曾坦言,“我知道这些是假货,也清楚卖假货会被品牌方追责,甚至可能坐牢,但看着别人赚钱,自己实在忍不住。”
为掩盖售假行为,刘某与赵某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反追查”策略。在直播操作上,两人全程仅展示商品,并不露出面部,避免被消费者或监管部门识别身份;介绍商品时,刻意用“某利来”“某丽”等模糊表述替代品牌全称,若有消费者在评论区询问“是否为正品”,则从侧面回复“工厂尾单、缺码特卖”,既不承认也不否认,逃避侵权责任。
更隐蔽的是,二人在订单管理上做足手脚。他们将同款假冒皮鞋拆分到多个不同的平台商品链接中,并不停地换链接和对应的商品。“这样做既能让消费者误以为是工厂尾货,还让人不能直接分辨出其假冒皮鞋的真实销量。”承办检察官介绍。
据刘某供述,“中老年顾客对品牌正品的鉴别能力较弱,且更看重性价比,很少会主动去专柜比对。”二人便将目标瞄准辨识能力较弱的中老年群体,在直播中反复强调“真皮材质”“防滑鞋底”等卖点。
据了解,卖货期间曾有几名消费者收到货后发现产品质量不好,提出退货并质疑是假货,二人则通过赔偿600元至1500元不等的方式,私下了结,以避免投诉升级。
然而,假货终究难逃法网。
品牌方在一次市场监测中发现该店铺售价异常,购买鉴定后确认为假冒产品,随即报警。
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后,为精准认定犯罪数额,承办检察官通过调取了刘某与上家的微信交易记录和对账记录、平台店铺订单信息、交易流水等客观性证据,经过数据比对、证人询问等,最终确认刘某、赵某于2023年7月底至2024年3月底,从上家进购假冒品牌皮鞋一千余双,销售金额25万余元,获利6万余元。
审查期间,刘某、赵某认罪认罚,主动退缴全部违法所得,并与品牌方达成和解、赔偿损失,取得谅解。法院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检察官提醒广大消费者:
购物前确认店铺是否具备品牌官方授权;
对比商品价格,若远低于官方定价需警惕;
收货后仔细检查标识、做工等细节;
保留购物凭证与交易记录,便于维权。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直播间更不是假货“避风港”。依法维权,理性消费,才能守住钱包,也守住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