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山东,一饭店推出5元早餐不限量,大爷交过钱后,就拿了7个鸡蛋、两屉小笼包、两碗粥

山东,一饭店推出5元早餐不限量,大爷交过钱后,就拿了7个鸡蛋、两屉小笼包、两碗粥、两碟小咸菜。 服务员收拾餐桌时发现,蛋黄和包子皮都被拨到了碟边,桌上堆着小山似的剩食。 当被问及为啥这么浪费,大爷梗着脖子说“我花了钱想咋吃就咋吃”,这话让周围食客都停下了筷子。 现在物价涨得不少,5块钱能吃饱的地方真不多见。 这家店本来想靠低价引流,没想到成了部分食客“占便宜”的战场。 每天早上六点半开始,店门口就排起长队,多数是附近的老年人,有人甚至端着家里的保温桶来打包。 后厨师傅偷偷说,本来准备的食材够卖到九点,现在不到八点就见了底。 更让人头疼的是收拾餐桌时,几乎每桌都有剩菜,有的盘子里整笼包子没动几口。 老板试过贴“按需取餐”的提示,结果有人直接把告示撕了,说商家管得太宽。 上海去年有家火锅店也遇到类似麻烦,规定剩菜超过200克要收罚款,结果被顾客投诉到市场监管部门。 西安某自助餐厅更夸张,老年旅行团组团来用餐,为抢刚出炉的烤鸭差点打起来,最后老板不得不限量供应。 如此看来,“不限量”这三个字对部分人来说就像免罪金牌。 有次我问常来的阿姨为啥每次都取那么多,她叹口气说年轻时饿怕了,看见便宜就想多囤点,哪怕吃不完看着也安心。 这种心态在经历过物资匮乏年代的人群里挺常见。 日本餐厅应对浪费有套办法,他们会在菜单上标注建议食量,吃完还会送张“节约达人”积分卡。 德国那家推行“光盘称重”的连锁店,现在已经把模式复制到了整个欧洲。 这些做法不一定都适合咱们,但至少说明规则能改变习惯。 杭州有社区食堂更聪明,他们把5元早餐分成小份,鸡蛋一次最多拿两个,包子按个卖,不够可以再取。 三个月下来,浪费少了一半还多,老板说虽然麻烦点,但食材成本降了不少。 解决这事不能光靠道德指责。 商家得把规则定在前头,比如浪费超过多少要收费,或者搞点小奖励,吃完的送碗小米粥啥的。 社区也该多组织些参观农场的活动,让年轻人知道粮食咋来的,老年人也能明白现在不用靠囤货过日子了。 前阵子看新闻,深圳有家餐馆把每天剩下的饭菜做成爱心便当,送给环卫工人和流浪者。 他们拍的短视频火了,现在好多顾客专门绕远路来吃饭,就为支持这种做法。 其实做生意和做公益,有时候并不矛盾。 很显然,这事儿暴露出的不只是个人素质问题。 当“占便宜”成了某些人的生活哲学,再善意的商业行为都会变味。 咱们老祖宗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句空话,是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 现在《反食品浪费法》实施两年多了,但具体到餐厅咋执行,顾客咋配合,还是有点模糊。 要是能像交通法规那样,把啥算浪费、罚多少钱写清楚,商家有章可循,顾客心里也有数,或许矛盾就能少很多。 如此看来,5块钱的早餐桌,其实是面照妖镜。 照出商家的经营智慧,也照出食客的道德底线。 粮食这东西,从来都不是随便就能糟践的,不管花多少钱买的。 希望下次再遇到这种事,咱们能少点争吵,多想想怎么把剩下的食物变得更有价值,而不是让好好的饭菜,最后都进了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