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洛阳一农民在崖壁上采药,突然,他发现石缝中透出蓝光,吓得他差点掉下悬崖,仔细一看,竟是一颗长满“眼睛”的五彩圆球! 九月的风穿过洛阳新安县的山林,带着一丝肃杀的寒意,一位正在悬崖峭壁间寻觅草药的村民小赵,经历了他人生中最惊悚也最奇幻的时刻,当他身系安全绳,如壁虎般贴在半山腰时,一束幽幽的蓝光竟从两块岩石幽深的缝隙中射出。 在那一瞬间,他感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恐惧,石缝深处仿佛潜伏着一种未知的活物,几双冷冽的“眼睛”正死死地盯着这位闯入者,小赵脚下一个踉跄,险些失足跌落万丈深渊,幸亏指间死死扣住了岩石棱角。 待惊魂甫定,他大着胆子用手去掏那个诡异的发光体,摸到的是一团冰凉、圆润且坚硬的物体,随着手掌摊开,阳光下呈现出的竟是一颗流光溢彩的圆球,球体呈现半透明的湛蓝色,表面层层叠叠布满了宛如瞳孔般的红、白、褐、黄多彩圆点,像极了无数只神秘窥视的眼睛。 这颗被揣在怀里带回家的“怪球”,最初在家中并未受到礼遇,夫妻俩对着灯光琢磨半天,看着那像是瓷器却又透光的质地,最终将其归类为孩子的“高级玩具”直到妻子心有不甘,找来村里的老教师掌眼,这颗球的命运才迎来了第一次过山车般的反转。 老教师一句“这是玻璃做的”,差点让两口子把东西扔进杂物堆,毕竟在现代人眼里,玻璃一文不值,好在老先生紧接着补了一句关键的判断:古代的玻璃被称作“琉璃”,若是古物,那便是价值连城。 带着“玻璃还是琉璃”的疑问,小赵走进了文物工作站,而这一次,震惊的不再是村民,而是见多识广的专家们,当工作人员用颤抖的手卡尺测量出5.9厘米的直径时,整个鉴定室都沸腾了。 要知道,以往出土的同类文物通常只是指甲盖大小的珠子,直径多在0.1到2厘米之间,而小赵手中的这一颗,体量硕大,已不能称之为“珠”,而必须尊称为“球”这是中国考古史上前所未见的最大号单体战国琉璃球,堪称孤品。 这颗被称为“蜻蜓眼”的奇物,其身世更是一部跨越千年的文明交流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远在西边的埃及和西亚人出于对神灵的敬畏,模仿蜻蜓复眼的构造,将不同颜色的玻璃层层叠加熔炼,创造了这种据说能逼退恶魔、护佑平安的护身符。 这些神秘的饰品沿着草原丝绸之路,伴随着游牧民族的马蹄声,跨越山海来到东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尚巫术、喜新奇,这种充满异域风情且带有神秘“法力”的珠子瞬间风靡了贵族圈。 当时的王侯将相,往往将其视作与“和氏璧”同等珍贵的宝物,非极尊贵者不可佩戴,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种璀璨的琉璃工艺如同昙花一现,随着战国的终结和瓷器玉器工艺的崛起,竟在两汉之后彻底绝迹,留下了千古谜团。 经检测,这颗琉璃球虽为中国本土战国时期烧制,但其形制风格明显受到外来文明强烈影响,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绝佳见证,最终经过深思熟虑与专家的反复沟通,小赵决定将这件稀世珍宝捐献给国家。 文物站为了表彰他的贡献,颁发了荣誉证书及200元奖金,如今这颗曾在大山石缝中沉睡了数千年的“琉璃之眼”,正静静地躺在洛阳博物馆的展柜中,继续用它那神秘斑斓的目光,注视着这个沧桑巨变的崭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