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刘洪:不是铁道兵胜似铁道兵

文/原铁道兵1师 洪承惠【作者简介:洪承惠,1944年7月出生,1962年自上海复旦大学工农预科应征入伍。铁道兵一师历任

文/原铁道兵1师 洪承惠

【作者简介:

洪承惠,1944年7月出生,1962年自上海复旦大学工农预科应征入伍。铁道兵一师历任战士、班长、干事,参加了成昆铁路大会战。1978年转业,历任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科员、镇长、街道办主任等职。2004年8月退休,耗时18年,写作、出版了纪实作品《成昆铁路大会战》、《铁道兵决战成昆线》。】

十多年前,我曾听闻成都有位名叫刘洪的非铁道兵人士,多次徒步行走成昆线拍摄铁路、记录其点滴变化,却一直未曾联系。直至2023年看到原铁一师第一团副政委冉兴富,以及2024年原铁五师战友王民立分别发表的关于刘洪的两篇文章,我才对他有了较具体的了解。2024年6月,我在成都与刘洪取得联系,此后五个多月里,我们见面五次、深谈三次,几乎每日微信聊天,他给我留下诸多深刻印象,其中最鲜明的便是:“不是铁道兵,胜似铁道兵”。

一、情系成昆获认可——姜晋南设宴接见

刘洪自幼便与成昆铁路结下缘分。他的父亲在西昌工作,二嬢是四川渡口(今攀枝花)知青,小舅舅在云南瑞丽支边,母亲在大邑县工作,他则随外婆生活在成都市区。西昌、渡口、云南,恰是成昆铁路串联起的地方。随外婆、母亲乘火车走成昆线探亲,是他童年最寻常的行程;这份相伴,让他从小对火车生出莫名的喜爱,跟成昆铁路下不解之缘。

多年来,刘洪收集了大量火车图片,15岁时便自编一本《成昆铁路》画册。1985年夏天,刚初中毕业的他(时年16岁),因刘沟车站有亲戚,家人放心让他独自在暑假徒步行走成昆线——这成了他的一份荣耀。

他爱成昆铁路,爱得出奇,爱得让人难以想象。他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用了4年时间,分阶段徒步,首次从成都到昆明走完成昆铁路1090公里的全程;此后又两次行走成昆线,走遍沿线铁道兵与铁路工程局烈士陵园、拍摄所有牺牲者墓碑,收集隧道口、桥墩、涵洞内的建设者遗迹,抢救被乌东德水电站淹没的铁道兵工程遗迹,还访谈数百名铁道兵建设者,为他们拍照、录像、留手足印……这一切,都是为筹建成昆铁路纪念馆做准备。

他的事迹在铁道兵群体中影响渐广。2024年5月中旬,铁道兵文化基金主任姜晋南赴四川乐山市金口河区参加铁道兵博物馆开馆仪式,返回时在成都停留一日,特意宴请了两位非铁道兵人士:一位是深耕铁道兵口述史研究、足迹遍布各地访谈老兵的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刁成林,另一位便是刘洪。

由左至右:梅梓祥(中国铁道建筑报原主任编辑)、姜晋南、刘洪、朱海燕(中国铁道建筑报原社长)、刁成林。

二、深度融入铁道兵战友活动

刘洪与成都铁道兵战友会有着长期密切的交往,仅2024年6月我与他建立联系后,便亲身感受到他参与活动的密集程度:

- 6月18日,陪我参加向成都人民公园保路运动纪念馆的赠书仪式;

- 7月28日,参加成都龙泉驿铁一师战友聚会;

- 7月30日,参加成都铁五师八一活动;

- 9月26日、28日,赴四川营山、南充参加战友入伍60周年活动;

- 10月6日起,连续辗转四川乐山、南充、西充及重庆合川的四场战友聚会,同步访谈战友,直至22日才返回成都家中。

请看刘洪日程截屏:

三、与时间赛跑——访谈1083位成昆建设者

“2023年12月5号晚上刚躺下,就接到成都战友会沈会长电话:左文龙、谢开山两位老兵走了。最近两个月,我熟悉的老兵就走了五位。”

刘洪曾跟我说起这段经历,言语里满是惋惜。他认识左文龙13年,从QQ群时期起,成都战友联谊会就常邀他这个“不是战友的战友”参加,左文龙表演的哑剧《钓鱼》仍让他印象深刻;2023年10月6日访谈张洪棣后,他开车时给左文龙打电话,对方说“月底联系”,语气里的异样让他隐隐不安;10月19日左文龙主动约访谈,说“最近有点事,身体不太舒服”,可没等到见面,老兵便突然离世。老兵接连去世的打击,让自己感觉好难受,这种无法向他人叙述的悲情,只有我自己知道。

老兵接连离世的遗憾,让刘洪更迫切地推进访谈工作:“我要按成昆铁路1083公里的里程数,访谈1083位成昆铁路建设者。这项口述历史工作,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 他用行动践行承诺,把访谈老兵、采集手足印放在首位,与时间赛跑:

2024年8月15日,驱车赴云南昭通大关访谈两位老兵,来回3天、行程1200公里;

9月3日,赴四川邛崃采访四位老兵;9月5日、8日,两赴广汉访谈铁10师64年老兵郭建英;

9月22日一早出发,先到遂宁拜访杜尚朴教导员,24日在南充访谈,25日下午赴营山,28日采访西充县李桥公社老兵,临近国庆才返回成都蓉;

南充被采访的老兵西充县李桥公社被采访的老兵

10月6日再出发:先赴四川乐山五通桥(赴约5月联系的老兵,现场有20位老兵),停留两天后去井研深度访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二等功与三等功获得者陈荣华(此前微信沟通多次才获同意);13日参加西充铁八师入伍60周年活动,重点采集老兵在大宣纸上的集体签名;15日、16日赴重庆合川参加铁八师60周年活动。

四、以心换心——把关爱刻进对老兵的牵挂

刘洪对老兵的关爱,藏在每一个细节里,不分远近、不论轻重。

2022年8月疫情期间,他赴昆明访谈老兵,云南战友联谊会老会长刘建荣因小区封控,将接待工作托付给80岁的杨嘉明。那几日,杨嘉明全程陪同他走访老兵,甚至远赴云南玉溪拜访杨连第连指导员周家顺——这份信任让刘洪铭记于心。2023年6月,得知杨嘉明住院做心脏支架手术,他次日便乘动车赴昆明探望;同年10月17日杨嘉明去世,他又赶去昆明送老兵最后一程。

刘洪与杨嘉明在医院合影,左为杨嘉明

2024年4月8日,他赴四川大邑三岔镇涌泉村看望铁10师47团老兵朱崇海。朱崇海1964年入伍修建成昆铁路,2019年开颅手术后生活无法自理、需每日吸氧。征得家人同意后,刘洪试着与他交谈,没想到一提起“铁道兵”,朱崇海瞬间精神起来,不仅清晰说出当年的部队番号,连获三等功的年月日都记得分明……家人激动地说:“你今天运气太好了,往天都恼火得很!”刘洪却道:“不是运气好,是‘铁道兵’三个字让他眼里有光。”

2024年6月4日、5日,他驾车陪同大邑三位老兵重走成昆线,专程带他们到轸溪车站看当年施工现场,参观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在博物馆门口,不少参观者主动与老兵交流;走到60年前修建的桥梁旁,列车鸣笛而过时,老兵们眼眶湿润;他还带两位老兵走轸溪镇老街,帮他们回忆59年前在此合影的情景……老兵们说:“没有刘洪带路,根本找不到当年的旧址,变化太大了!”

两位老兵在轸溪车站前幸福回忆当年

“成昆老兵的眼神里,有几十年的回眸。我试着跟上他们的思绪,直到看见老人脸上慢慢露出笑意,那一刻,我的心也跟着一起笑了。”刘洪的话里,满是温暖。

他对老兵的牵挂,更藏在“最后一面”的坚持里。肝癌晚期的邓建祥老兵,与刘洪相识不到7个月,却曾四处帮他联系访谈对象。2024年6月,邓建祥因病情加重转至青莲镇卫生院,刘洪计划每周去看他两次:6月26日乘7点05分的火车赴绵阳江油探望,30日再去,从11点陪到15点半,乘16点动车返蓉、转地铁1小时后到家;7月7日又去一次——可没等到第四次,7月10日便接到邓建祥妻子的电话,告知老兵离世。

图片:左为2024年1月的邓建祥,右为6月的邓建祥

2024年8月8日,四川眉山市洪雅县铁10师50团老兵朱仕富来成都治病,刘洪一早赶去访谈半天,老兵高兴地说:“一定支持你,还要陪你去洪雅寻访其他战友。”

五、力量之源——从铁道兵精神里汲取前行的勇气

刘洪对铁道兵的倾情投入,背后是铁道兵精神的感召,是老兵们给予的力量。 张洪棣老兵的一句话,曾给了他莫大鼓励:“部队把我培养成一名战士,再大的困难也拦不倒我们!战士,就要为革命献出生命在所不惜!”在他看来,无数这样的战士组成了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气吞山河到让死神都畏惧三分。

2024年9月5日一早刘洪从成都开车到广汉,采访一位老兵。铁10师64年老兵郭建英的故事,更让他深受震撼。郭建英曾在成昆铁路大会战中为自己准备遗像:当年他与万金山是“一帮一、一对红”的搭档,万金山在鸭子池隧道施工时被大桌般的落石砸中牺牲,而他因连部派了新任务未进隧道,侥幸幸存。“要是当时在场,我也跟他一起牺牲了。”郭建英想,“要革命、要战斗,就会有牺牲。我得继承他的遗志,坚决打通鸭子池隧道。”于是他找出自己的照片,在背面正中写下“郭建英烈士遗像”,还标注“牺牲于峨边县万旋,一九六五年十月十二日”——刘洪称他是“活着的烈士”,两次赴广汉访谈,第一次聊到近17点才不舍离开,三天后又去做深度挖掘。

左郭建英  右万金山烈士。

照片背面的“郭建英烈士遗像”题字

郭建英是典型的铁道兵“活着的烈士”。刘洪与他一直谈到下午近17点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三天后(8日)刘洪又来广汉做了重要的挖掘工作。

他们在‘老虎嘴里’施工,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是成昆铁路的幸存者。我崇尚他们的奉献精神,感谢他们用青春修好了成昆铁路——我是坐成昆线火车长大的,吃水不能忘挖井人。”刘洪说。

而老兵们的信任与善待,更让他充满动力。2023年9月6日,他驾车赴山西走访老兵,首站到长治后,为省交通费将车停在当地,余下行程乘火车;在车站候车时联系上大同铁道兵联谊会会长白文华,对方立刻回复:“你今晚来大同,住我家!高铁南站下,打车到机车厂俱乐部不超过30块,下车给我打电话,我接你!条件不如酒店,别客气!” 素未谋面的白文华与老伴李阿姨,待他如家人:在大同的两天三夜里,除了陪他访谈,还拿出自己编辑的纪念册——里面有欢送入伍的原版老照片、“五好战士”证书、成昆铁路老照片;得知他想记录纪念册内容,白文华竟说“小刘,你拿走!”临别时,刘洪主动拥抱二老,他们还塞给他葡萄、石榴;之后李阿姨多次发微信叮嘱:“宝贝,你开车跑长路,别光吃零食,要去服务区吃午饭”“你对铁道兵的情怀感天动地,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刘洪在火车上回复:“石榴很甜,是妈妈的味道。窗外晋北的阳光、清澈的天空,像二老的胸怀。唯有努力工作,才能不负你们的爱。”

刘洪与白文华及李阿姨合影

2024年10月19日,他在重庆访谈铁十师49团老兵张俊高。张俊高家贫,只读过一学期小学,修建成昆铁路时“有多少力气出多少力气”:不到一米六的个子,一次扛2袋水泥(200斤),用手推车运土石方的成绩超众,荣立三等功。“我就是个普通兵,要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张俊高的话,让刘洪深有感触:“这不是豪言壮语,是铁道兵精神的浓缩。无数个张俊高,组成了这支英雄的队伍。”更让他动容的是,合影后起身时,张俊高突然主动拥抱他——“猝不及防的瞬间,我也感动地回抱过去。那一刻,我好像与铁道兵融为一体。再苦再累,都值了!” “所有帮过我的好人,我终身难忘。没有大家的支持,我寸步难行。最后取得的成绩,属于全体成昆铁路建设者!”

张俊高与刘洪拥抱

刘洪的话,道出了他前行的底气——这份底气,来自铁道兵精神,更来自他与老兵之间双向的牵挂与信任。

(写作于2024年12月)

【责编 杨春林】

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