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胡德光
岁月奔流,大浪淘沙;有些时刻,却能定格为永恒,在历史深处熠熠生辉。
时光回溯至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菏泽视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勉励我们“只要好好努力,长期坚持,相信菏泽一定会后来居上”。
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深刻改变了菏泽的发展进程。声声嘱托,如穿越时空的号角,响彻四季;似照亮前路的灯塔,光耀经年;更化作一粒粒饱含生命力的种子,播撒于菏泽高质量发展的沃土之中,破土、拔节,终成满目葱茏、生机盎然之景。
黄河滔滔,见证弄潮儿中流击水的身影;千里沃野,铭记奋进者再越关山的足迹。近年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满怀感恩之心、爱戴之情、奋斗之志,聚焦聚力“四个定位”,深入实施“六大工程”,统筹推进稳增长、提质效、塑优势、强动力、防风险、惠民生,推动菏泽成为全省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实力提升最显著的地级市之一。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今日菏泽的每一分收获、每一次跃升,皆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源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菏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登高望远,方知山河辽阔;扬帆破浪,始见碧波浩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唯有进一步凝聚星火成炬的向心力,砥砺中流奋楫的进取心,菏泽方能在新时代的经纬中绘就更加壮丽恢宏的发展图景。
活力奔涌逐梦行
始终谨记“坚决扭住发展质量和效益”重要指示,紧紧锚定后来居上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菏泽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后来居上目标的必然要求。
围绕这一“首要任务”,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谋划,不断开辟菏泽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在山东步长制药的实验室里,工作人员专注地操作着精密仪器,对药材成分进行细致检测。每一组数据都被详细记录,每一份分析报告都要经过反复核验。
“药品质量直接关乎患者生命健康,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山东步长制药质量控制部经理麻明亮的话,道出了企业对药品质量的极致追求。在这里,从原料到成品,每一个环节都要接受严格的质量把控,只有全部达标,才能进入生产环节。
走进智能化生产车间,满满的科技感气息扑面而来。全自动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一袋袋稳心颗粒快速产出。机械臂精准协作,自动引导运输车高效运送物料,既保障了生产效率,又确保了药品质量的稳定。在创新与品质的双重驱动下,一批“拳头产品”成为山东步长制药的“硬核名片”:稳心颗粒年销7亿袋,不仅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标杆,而且依托该产品,企业蝉联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丹红注射液年销9115万支,被誉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先锋”;助力新冠疫情防控的宣肺败毒颗粒在加拿大、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取得上市资格,让中药走向世界……这些产品的成功,是企业在中药研发、生产领域不断创新的有力见证,也是撬动市场、擦亮“科技品牌”的核心引擎。
作为山东省“医药产业链”链主企业,山东步长制药在研发投入上不遗余力,2024年,其研发投入占营收的6.51%。目前,企业手握468件专利,78个独家品种构筑起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也是菏泽的工业脊梁、财源基础和发展基石。近年来,我市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加快打造关键性支点、现代化链条、一流生态圈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在鲁西新区,总投资130亿元的海辰储能山东一体化零碳产业园正加速崛起,整个园区可谓“日新月异”。
该项目不仅是山东省重大实施类项目,更入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和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其开工建设,标志着菏泽依托资源优势加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朝着打造全球长时储能产业高地迈出坚实步伐。
长时储能,不仅能解决风光发电“看天吃饭”的难题,还是电网调峰、应急保电的关键基础设施。海辰储能山东公共事务总监赵云峰介绍:“产业园正在建设全球先进的第五代智能制造线,核心产品是1175安时的长时储能电芯,拥有超大容量、超长寿命、超高安全和超低成本四大优势。此外,项目生产的4小时以上储能产品,可在极端天气下维持电网稳定,提升绿电消纳,加速煤电替代。”
海辰储能的落地,还是一场以产业链整体形态“组团”出击的生动诠释。赵云峰介绍,项目覆盖了从上游原材料、新材料制造,到核心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生产,再到模组系统集成的一体化链条,实现了对储能产业制造环节的全方位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该产业园从动工到封顶仅用数月,明年4月有望投产。推进速度之快,折射出菏泽抢占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赛道的坚定决心。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局擘画下,菏泽新能源产业乘势而上,累计引进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32个,总投资超500亿元。不仅是海辰储能,精进电动、英搏尔、海希储能、龙蟠科技等行业头部企业也纷纷将北方基地落户菏泽。
着眼长远,菏泽更将目光投向未来产业。今年7月,《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明确重点发展七大未来产业,计划建成30家左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50项,形成30个以上重大标志性创新产品,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链主”企业。
数字无声,丈量着发展脚步;时光不语,见证着奋斗足迹。2013年至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从2075亿元增长到4803亿元,年均可比增长7.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59亿元增长到329亿元,年均增长6.8%,分别从全省第13位和第12位跃居至第8位;在全国地级市GDP排名由第86位上升至第66位,提升20个位次。
登高踏浪,山海可越。来之不易的发展成绩,源自思想之领航、实干之合力。千万菏泽儿女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汇聚起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磅礴力量。
改革发力增动能
始终谨记“大胆干”“坚决改”“勇于试”重要指示,坚决推进改革,发展动力活力明显增强
当前,菏泽正处在加快发展、追赶进位的关键时期。靠什么汇聚起实现后来居上目标的强大力量?
“靠改革创新增动能、促发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的实际行动,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发展主动的必然选择,是突破菏泽、后来居上的根本动力。”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张伦给出明确答案。
市委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创新建立“改革+”工作联动机制,谋划实施一批具有菏泽特色优势的改革事项,系统推进一批关乎当前、影响长远的务实举措,解决了大量长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推动菏泽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
以问题为导向,向落实发力,是我市推进改革工作的鲜明特征。日前,山东得恒生物科技负责人郝宏超手持一份刚填写完毕的《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清单》,连连称赞。
郝宏超的切身感受,得益于我市开展的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改革工作,要求银行与企业共同填写融资成本清单,让企业“一眼看清总账”。
一张张“明白纸”,不仅是信息的透明化,更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先后奏响市级领导联系帮包重点企业,“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三亮”专题行动“三步曲”,政务服务质量效率逐年提升。颁布实施《菏泽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部署开展行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规范行政执法百日行动,以法治手段护航市场主体健康运行。经过持续努力,我市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市场主体存量突破100万家。
奋进的菏泽,处处涌动突破发展的力量。一条条具有菏泽特色的改革发展路径,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去年以来,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就业现场会、全省乡村文化振兴专项工作机制现场调度会、全省春季农业生产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等多个国家级、省级会议相继在菏泽召开。围绕菏泽在改革发展中闯出的好经验、好做法,与会代表边看边议、比学互鉴,共谋发展之策。
“菏泽市坚持用创新‘破题’、以‘有解思维’解题,变革发展思路,塑造形成了不少显在和潜在的比较优势。”在菏泽出席相关会议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伟光为菏泽改革工作点赞。
全面深化改革,在一次次问计于民中,找到破题的关键;在群策群力中,凝聚奋进的共识。在曹县,当地群众充分激发改革创新的能量,通过“一根网线”,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致富路。
2009年,曹县大集镇丁楼村村民率先“触网”,点燃了当地的农村电商火种。以电商赋能演出服产业发展,让曹县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演出服生产基地。2020年,演出活动大幅减少,曹县演出服产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少人将目光转向汉服,凭借多年积累的服装生产经验和成熟的电商渠道,迅速占领汉服产业新赛道。
2023年,曹县汉服火爆全网,迎来了井喷式发展。时至今日,曹县用“硬核数据”证明汉服产业热度不减——汉服生产企业达2700多家、网店1.5万余个,从业者近10万人。
农村电商深刻改变了乡村产业经营模式,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各种要素资源优化集聚,已成为菏泽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积极作为,出台全市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推动快递进村全覆盖,培育网络零售企业1.3万家、店铺13万余家,并成功创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网络零售额达97.5亿元,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6%、居山东省第1位。
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市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全社会形成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改革潮起,击鼓催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构建了“四梁八柱”;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十五五”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蓝图,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的奋进号角。
“我市将逐项梳理对接改革任务,聚焦乡村振兴综合改革、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一域一策’制定专项改革方案,探索符合菏泽实际、体现菏泽特色的改革路径。”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副主任郭庆东表示。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结束时。回顾过去,改革历程波澜壮阔;展望未来,改革之路任重道远。全市上下将以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雷厉风行的作风推进改革,为加快实现后来居上注入更加强劲的改革动力。
田畴沃野满目新
始终谨记“农业这个优势不能丢,要继续巩固加强”重要要求,乡村振兴步伐全面加快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土特产”里藏着“致富经”。
今年一开年,电视剧《国色芳华》热播,带火了菏泽牡丹。不仅如此,从连续三年举行的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盛会,到“牡丹出海”计划顺利推进,再到“牡丹文化海外传播站”相继落户马来西亚、罗马尼亚……来自菏泽的牡丹,遍地开花、香飘五洲,不断丰富刷新着世界的“中国印象”“菏泽好感”。
菏泽牡丹拥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如今已不止用于观赏,牡丹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深加工产品竞相绽放;牡丹画、牡丹瓷、牡丹鲁锦、牡丹剪纸等文创产品争奇斗艳。“链”上生长的牡丹,真正成为“致富花”。
近年来,我市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果蔬、中药材、畜牧等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到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4家,规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收2286.5亿元。特别是,牡丹产业从单一观赏发展成为集培育种植、加工销售、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年总产值达130亿元;联动发展芍药、玫瑰、非洲菊等鲜花经济,擦亮了“牡丹之都、花样菏泽”品牌;芍药鲜切花年销量达1.2亿枝、占全国同领域市场60%以上,今年首次出口反季节芍药鲜切花,实现从“单季开花”到“四季生金”。
文化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巨野工笔牡丹画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日前,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开幕式上,来自巨野县的工笔牡丹画作品《锦绣春光》再次精彩亮相,以精湛绝伦的技艺与深厚绵长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四海宾朋的广泛赞誉。
其实,这些精美的“纸上牡丹”,早已是国际盛会上的“老熟人”。2018年以来,《花开盛世》惊艳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国宝献瑞》入驻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国礼展厅,《盛世长虹》登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多幅作品被联合国国际组织永久收藏,《凤穿牡丹》登上全球妇女峰会的舞台……这份沉甸甸的“亮相清单”,向世界展示了巨野工笔牡丹画的艺术魅力。
巨野画师的笔下,不仅勾勒出雍容华贵的牡丹,还画出乡村振兴的富贵路。立足基础优势,巨野县大力培植工笔牡丹画产业,高标准编制书画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书画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巨野县关于发展书画产业的实施意见》,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今,巨野县拥有8个绘画专业镇、50个绘画专业村,56家基层画院,书画产业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画笔成为了越来越多农民的新农具。2024年,巨野书画产业综合产值达45亿元。
从国际舞台的“文化名片”,到百姓致富的“指尖经济”,巨野工笔牡丹画成功地实现了文化输出的“破圈”与“出海”,更以一支小画笔精准撬动了乡村振兴的大产业,绘就了一幅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与百姓富裕、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
一村强不算强,村村强才是强。如何破解单村独斗所面临的资源有限、人力不足、发展乏力等困境?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实践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模式,通过整合相邻村庄资源,形成联动发展格局,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11月19日,成武县九女集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内,1200口酱缸在日晒夜露中静静发酵。一坛坛跨越百年的老酱,以“传统工艺为根、循环生态为脉、片区协同为骨”,酿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共富之路。
九女集镇党委统一规划24平方公里产业区,建立健全“政府搭台、集体牵线、企业唱戏、农户受益”的协同机制,让小农户彻底摆脱了“单打独斗”的弱势地位。
因地制宜、分类有序、精准施策,是乡村蝶变背后的关键词。实践中,我市各地立足自身实际,不搞“一刀切”,避免“同质化”,精准锚定发展定位,因地制宜,依托产业、生态、文化、组织等优势,锻造解锁片区振兴的“金钥匙”。一片片跨越乡村边界的振兴热土,散发着蓬勃的脉动。
生在黄河边、长在滩区里,提起过去的滩区生活,东明县长兴集乡滨河新村村民许瑞玲满是感慨:“以前的滩区就是‘水窝子’,‘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住上一间安稳的房子,是滩区人最大的心愿。
改变,始于2017年。省委、省政府将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列为脱贫攻坚重点任务,我市投资150多亿元,集结8万建设者,历时五年日夜奋战,新建村台社区28个,完成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重大民生工程,积极做好滩区迁建后续发展文章,14.6万滩区群众摆脱黄患之苦,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从古村新韵到科技兴农,从“花样经济”到产业兴旺,在菏泽,一处处宜居宜业的和美场景,汇聚成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图景。
干字当头勇争先
始终谨记“抓好党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殷切嘱托,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创造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业绩
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员干部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过硬的工作作风,是攻坚克难的坚强保障。
日前,一面印有“为企业排忧解难 做人民满意公仆”的锦旗被送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这源于该局踏勘评审中心在服务回访中,主动对接一家机电工程有限公司,使原本需5个工作日的审批在2个工作日内高效办结。这一实例,是市直机关紧扣“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核心任务,深入落实市委《关于提升干部队伍能力作风的20条意见》,推动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的缩影。
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深化“红色工程”创建,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加快提升干部队伍能力作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
“在区有关部门帮助下,我们村开展了修路、打井、修桥、挖排水沟等工作,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村民生产生活更加便利。”日前,见到记者,定陶区马集镇富王庄村村干部王允春诉说着村里的变化。这是定陶区深入开展为村居减负赋能办实事工作的成效展现。
去年以来,我市坚持“大车”减负与“小马”赋能双向发力,严查实改与长效治理一体推进,有效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更多党员干部从繁杂考核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精力抓落实、促发展、惠民生。
党员干部担当作为,老百姓生活更有盼头。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始终把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在成武县孙寺镇李化寨村,村民刘桂荣因心脏不适紧急到村卫生室就医。值班医生随即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将数据远程传输至县人民医院。短短几分钟内,县人民医院专家的诊疗意见便传回村卫生室,村卫生室值班医生据此开具处方,避免了病情进一步恶化。
刘桂荣在家门口享受到的便捷高效服务,源于成武县创新开展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医共体筑就“暖心巢”,健康福祉“飞入”百姓家。镇卫生院“区域医疗中心”作用日益凸显,村卫生室构筑起便捷的“15分钟健康圈”,为群众铺就了一条平安健康的幸福之路。
坚决守牢以民为本理念,幸福底色更加鲜亮。全市各级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推进健康菏泽建设,多层次搭建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全市兜底保障政策机制……一项项举措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深刻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大道如砥,奋斗如歌。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发展谋划之年。站在继往开来的时间节点,菏泽“稳”的底盘更牢、“进”的势头更足、“新”的动能更强,已步入后来居上的关键期。
回望来时路,我们一点一滴的进步,皆映照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厚爱。瞻望新征程,前行之路从非坦途,纵有“拦路虎”“娄山关”,仍愈险愈进,愈进愈勇。
沐光而行赴山海,再踏层峰辟新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不忘初心担使命,鼓足干劲再出发,不断开创突破菏泽、后来居上新局面,努力交出一份不负嘱托、不负人民的优异答卷,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对菏泽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