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炳钰)中国气象局11月26日发布信息,26日至28日,新一股较强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地区,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风,局部地区阵风可达10级。低温加大风的天气里,有些皮肤问题越发严重。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皮肤科主任迟慧彦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一种叫“干性湿疹”的疾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冬季,患者症状可能会恶化。
干性湿疹,又称乏脂性湿疹、裂纹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核心特征是皮肤屏障受损、水分流失严重,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脱屑、皲裂,常伴随瘙痒,好发于老年人及秋冬干燥季节。迟慧彦表示,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皮肤屏障功能减退导致的,以下是重要影响因素。
1.低温。人体皮肤表面的脂质屏障就像一层天然保湿膜,能锁住角质层水分。而当气温骤降,皮肤皮脂膜中的油脂和水分含量下降,屏障功能会明显减弱,干燥、敏感等问题随之而来。
2.干燥。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风大,会加速皮肤水分蒸发;长期处于空调房、暖气房内,也会导致皮肤干燥加剧。
3.增龄。随着年龄增长,皮脂腺、汗腺分泌减少,角质层含水量下降,皮肤锁水能力变差。
4.不佳清洁习惯。过度清洁、频繁用热水烫洗、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沐浴露,会进一步破坏皮肤表面的皮脂膜,诱发湿疹。有不少人在北方冬季仍坚持每天一次或多次洗浴,且水温较高,更易引发干性湿疹。
此外,过敏体质、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等)、精神压力大、久病体弱、气血不足或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基础疾病,也可能增加患干性湿疹的风险。
不少人把冬季皮肤干痒简单归咎于“空气太干”,随便涂些润肤露就草草了事,出现瘙痒就涂激素来止痒,却不知道痒可能是干性湿疹的信号,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时机,甚至因为错误使用激素而反复发作。
迟慧彦说,天冷后,皮肤有明显的瘙痒时,应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外用药膏或口服药物。面对干性湿疹,平时要做好保湿修复。建议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保湿剂,如含凡士林、神经酰胺、尿素等成分的身体乳、面霜,洗澡后3分钟内涂抹全身皮肤,锁住水分;日常可多次补涂,尤其在干燥部位重点护理;沐浴频率每周2~3次为宜,水温控制在36℃~38℃,避免热水烫洗,选择具有保湿成分的温和沐浴产品,避免使用磨砂膏、去角质产品;可在室内使用加湿器,将空气湿度维持在50%~60%;皮肤痒时,避免挠抓,穿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减少衣物与皮肤的摩擦,对恢复病情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