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散酒在不同区域市场的消费特点(城市 vs 农村)

一碗散酒,映照出中国酒饮市场的多元面貌漫步在成都繁华的银泰城,时尚的散酒铺前围满了年轻人,他们熟练地挑选着不同风味的酒品

一碗散酒,映照出中国酒饮市场的多元面貌

漫步在成都繁华的银泰城,时尚的散酒铺前围满了年轻人,他们熟练地挑选着不同风味的酒品,一两起打,尝试着荔枝酒、比利时白啤等新奇口味。

而在哈尔滨的县域乡镇,散装白酒以4-8元/斤的价格,依然占据着55%的日常饮酒销量。

这,就是今日中国散酒市场的真实缩影——城市与农村,正沿着两条不同的轨迹,演绎着各自的消费故事。

农村:刚需基本盘的坚守

在农村市场,散酒始终保持着最原始的消费形态。

淄博的一位散酒店主曾亲眼目睹一位顾客一次性购买了20斤15元一斤的散酒,这是他2个月的“酒量”。这不是个例,在哈尔滨县域市场,50元以下的散酒和光瓶酒占据了超60%的市场份额,成为日常消费的绝对主力。

农村散酒消费有着鲜明的特点:价格敏感度高,忠诚度也高。淄博的调查发现,当地老酒客对散酒的忠诚度特别高,同样价位下,他们相信散酒的酒质比瓶装酒更好。

这些散酒销售点不仅存在于繁华的商业街区,更深入到居民生活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在一些老城区或者传统的市场区域,虽然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

农村散酒文化更注重分享与氛围。正如乡村酒客所言,他们不在乎喝什么酒,什么菜下酒,而在乎那种情调,那种氛围,那种酣畅淋漓。在红白喜事中,酒更是必不可少的待客之物,一桌往往只放一个小白粗瓷酒盅,按老幼尊卑轮流敬酒。

城市:从“民工专供”到“国潮饮品”

与农村不同,城市的散酒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彻底的蜕变。

十年前,散酒还是菜市场角落的“民工专供”,是廉价土陶缸里的“论斤称两”;今天,它却成为商圈里年轻人手中的“国潮饮品”,是社交平台上的打卡符号。

新派散酒品牌通过多品类酒水、时尚装修和灵活售卖方式,精准切入年轻消费场景。

最低1.5元一两,三两起打,试错成本极低,满足了年轻人求新求变的心理。

城市散酒消费呈现出全新的特征:从满足刚需到创造选择,从功能性的饮品升级为体验式的“生活方式”。

有的打酒铺强化“社区客厅”定位,提出“家的第二个客厅”概念,让散酒铺成为社区生活中的情感连接点。

二元分化背后的消费逻辑

这种城乡分化的背后,是不同消费逻辑的体现。

农村散酒市场由4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主导,80%的白酒消费由他们贡献。他们追求的是实惠和习惯,是多年来形成的味觉记忆。

城市散酒消费者则主要是40岁以内的年轻人,他们更注重产品的‘品价比’,更倾向于将钱花得有意义、有价值、有质量的地方。

农村散酒是生活的日常,城市散酒则是休闲的补充。

农村散酒消费者常常一次购买数斤,用作日常饮用;城市年轻人则更喜欢随买随饮,甚至一次品尝多种口味。

未来:两条道路的并行发展

面对这种分化,散酒市场未来的发展也必然沿着两条路径并行:

在农村市场,品质升级是首要突破口。哈尔滨方正县散酒的正规化路径证明,即便在低价赛道,生产资质与品质管控仍是突围关键。

在城市市场,场景创新成为新的增长引擎。致力于解决品质不透明和品牌碎片化这两大散酒市场长期存在的痛点。

散酒市场的城乡分化不是割裂,而是精准深耕的开始。

无论是农村的刚需坚守,还是城市的华丽转身,都彰显着散酒这一古老饮酒形态的顽强生命力。

它不再是被行业遗忘的角落,而是连接传统与现代、品质与价格、功能与情感的重要桥梁。

一碗散酒,装的是不同的生活滋味,不变的是人们对自在生活的向往。形可以散,神却从未散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