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注:这是这个系列的第五篇,前四篇分别是安徽、福建、广东和广西0-14岁常住人口分区县市的分布情况。
据说,河北人做生意的理念是,只要比种地强,这就是笔好生意。在如此内卷的背景之下,河北人对生男孩的执念,还会高吗?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给出了令人深思的答案。当我们展开河北省0-14岁常住人口性别比分布图时,一幅复杂的地域图景徐徐展开,这不仅反映了各地生育观念的现实差异,更预示着未来人口结构的发展趋势。

从经过优化、适用于数据可视化的区划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北省的少儿性别比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南北梯度"特征。
北部地区的张家口、承德等地表现相对均衡,多数区县的性别比维持在107以下的合理区间,其中张家口市怀安(98.1)、万全(98.6)等地的数据接近国际公认的正常水平。
然而,随着视线南移,颜色逐渐由黄色转为粉色,特别是在中南部的邢台、邯郸、石家庄等地,出现了大面积的粉色区域,显示这些地区的性别比普遍超过115,部分县区甚至突破120大关。
比如邢台市清河、沧州黄骅、河间等地,这些数据偏离了正常范围,明显高于全省其他区域。
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在性别比较高的中南地区,传统农业占比较大,"养儿防老"的观念仍然较强,加上这些地区历史上就是人口密集区,竞争压力较大,可能强化了家庭对男性后代的偏好。
反观北部的张家口、承德等地,经济发展模式更多元化,城镇化水平较高,人们的生育观念也更为现代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紧邻北京的廊坊地区虽然经济发达,但其少儿性别比(如三河市110.0)仍处于偏高区间,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并非影响性别比的唯一因素。
人口流动因素在河北的性别比分布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各地的人口流动模式存在显著差异。
经济较发达的石家庄、唐山等地吸引了大量省内流动人口,而环京津地区则表现出更复杂的人口迁徙特征。
这种选择性的人口流动可能会对当地的性别结构产生调节作用,比如张家口地区相对均衡的性别比可能就与其特殊的人口流动模式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河北作为一个文化大省,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也存在差异。
例如,北部地区受游牧文化影响较深,历史上对性别的偏好相对较弱;而中南部地区作为传统农耕区,"重男轻女"的观念可能更为根深蒂固。
这种文化差异或许可以部分解释性别比分布的地域特征。深入研究各地文化传统对生育观念的影响,将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