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教师注意!职称申报材料造假将终身禁评

昨天深夜,我们本地一个教师交流群里突然炸开了锅。原因是一份隔壁市教育局发布的通报,点名批评了某县中学教师张老师在申报高级

昨天深夜,我们本地一个教师交流群里突然炸开了锅。原因是一份隔壁市教育局发布的通报,点名批评了某县中学教师张老师在申报高级职称时材料造假。通报写得挺详细:他把一篇自己仅为参编的教材,夸大为主编;一项参与的市级课题,伪造成自己是课题负责人。结果在公示期被人举报,一查到底,证据确凿。

处理结果相当严厉:不仅当年的申报资格被取消,还被记入诚信档案,并且明确规定——“终身不得申报高一级职称”。

辛辛苦二十年,眼看就差临门一脚,结果一夜之间回到了原点,还背上了一个抹不掉的污点。这事儿给大家的震撼不小,很多人都在群里感慨:这代价也太大了!这已经不是“批评教育、三年禁报”那么简单了。

别以为这只是个例,风向真的变了。过去,大家总觉得职称评审材料那么多,审核老师哪有精力一个个去核实?总有些“聪明人”想钻空子。但现在,“终身禁评”这根高压线,绝不是一句空话。

这几年,国家教育部和人社部三令五申,对学术不端和材料造假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更关键的是,现在的审核手段早已今非昔比。过去靠人工审核,难免有疏漏;现在是大数据联网,你的所有业绩几乎都在“阳光”下。

你的论文在知网、维普上能不能查到,作者排名第几,清清楚楚;你参与的课题是真是假,立项单位的官网系统里有备案,一目了然;你申报的公开课、获奖证书,教育部门内部系统都有记录,时间、地点、级别都对得上;甚至你的课时量、支教经历,在数据交换平台上都能追溯核查。

简单说,过去那种找熟人挂个名、凑几篇普刊文章、甚至自己动手P个获奖证书就想蒙混过关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审核越来越严,信息越来越透明,“打擦边球”的空间几乎被压缩到零。再抱着侥tiao幸心理,无异于在悬崖边上试探。

话又说回来,为什么总有人愿意铤而走险?

还不是因为评职称太难了!僧多粥少,指标就那么几个,简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年轻人熬年限、攒资历,中年教师面对“晋升天花板”焦虑不安。为了那本红色的职称证书,背后是多少个挑灯夜战的夜晚,是多少次公开课的反复打磨。这份压力,只有我们一线老师自己最清楚。

但是,难,就能成为我们造假的理由吗?

我们天天站在讲台上,教学生要诚实守信,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转过身来,自己却为了职称在申报材料上动手脚,这事儿,咱自己心里能过得去吗?三尺讲台,我们立的是师德,更是自己的人格。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表里如一,又怎么能理直气壮地去教育下一代?那份沉甸甸的职称证书,如果掺了水分,即便侥幸评上,拿在手里真的会心安理得吗?

所以,与其焦虑内卷,不如踏实规划。职称这条路,从来都不是靠投机取巧走完的。

给正在路上的同行们提个醒:提前一两年就开始认真梳理自己的业绩,看看还缺什么硬性条件。学校每年组织的职称政策说明会,一定要去听,弄懂规则。有搞不明白的地方,别不好意思,多跑几趟人事处或教务处问清楚。缺论文,就踏踏实实搞研究;缺课题,就认认真真去参与。缺什么,就光明正大地去争取、去努力。

职称这东西,评上了是锦上添花,晚一点评也未必是世界末日。可一旦失信,搭进去的就是整个职业生涯和为人师表的尊严。

请一定记住:一时侥幸,可能换来一生遗憾。职称可以慢点评,但底线绝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