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海峡旁,小国大厅堂,新加坡的每一句外交表态背后都是精密算计。
“新加坡和东南亚国家支持日本在区域内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包括在安全领域,进而为区域带来一定的稳定性”。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在彭博社2025年新经济论坛上的这番话,瞬间引燃了中国人民的怒火。

就在上个月,黄循财才公开支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不到一个月就转身呼吁中方在钓鱼岛争端和历史问题上“放下过去,向前看”。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揭示了新加坡外交的复杂本质:看似中立,实则选边。
01 地缘命脉,新加坡发声的最大底气
新加坡敢于对中日争端发声,根本原因在于它掌握着一张王牌——马六甲海峡。这个最窄处仅2.8公里的海峡,是全球贸易最重要的咽喉要道之一。全球四分之一的贸易和半数以上的石油运输都要经过这里,中日两国的能源和商品运输大半也得从此通过。
对新加坡而言,马六甲海峡是其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其国际地位的基石。一旦中日冲突升级波及海峡通航,新加坡的港口生意、航运收入将直接受到严重冲击。因此,新加坡有强烈动机在争端初期就积极“调停”,防止事态恶化到影响航道安全的程度。

小国的话语权,往往藏在大国的“刚需”里。马六甲海峡就是新加坡的“王牌”,大国为了航道通畅,不得不重视新加坡的声音。这种地缘优势赋予新加坡远超其国土面积的影响力,使其能够在地区事务中放大自己的声音。
从战略位置看,新加坡地处东南亚中心,依托海峡发展成了世界级航运枢纽和金融中心。这个弹丸小国深知自己的价值所在,也精于将地理优势转化为政治资本。
02 经济利益,驱使新加坡表态的现实考量
驱动新加坡在中日之间发声的,还有直接的经济利益。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与中日两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双向依赖”格局。
中国自2013年以来连续保持新加坡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新加坡也是中国第一大外资来源地。2024年,中新双边贸易额达1111.1亿美元,在全球贸易增长势头放缓的背景下仍保持增长。
而日本则是新加坡的第四大贸易伙伴,2022年双边贸易额超300亿美元,同时也是新加坡的第三大投资来源国。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赚中国的钱,拿日本的投资”。
中日关系紧张直接威胁新加坡的经济命脉。区域供应链可能中断,投资撤离,贸易降温,而作为高度依赖国际贸易的国家,新加坡将是最大受害者之一。因此,新加坡呼吁中日关系“降温”,表面上是充当“和平使者”,实质是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
新加坡的这种选择反映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现实困境——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两国争端威胁到自身繁荣时,新加坡不得不站出来发声。

03 大国平衡,新加坡外交的基因传承
“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这一自李光耀时期定下的基调,构成了新加坡外交策略的核心。这种大国平衡战略已成为新加坡的外交基因,代代相传。
新加坡在安全上与美日绑定紧密。它不仅与美军有深度军事合作,还和日本签署了《防卫装备与技术转移协定》,公开支持日本在区域安全中发挥更大作用。这种安全依靠美日、经济依赖中国的“二元平衡”,让新加坡在中日争端中自然倾向于为美日说话。
作为东盟的重要成员国,新加坡还试图扮演“东南亚国家代言人”的角色。通过介入大国争端,新加坡希望巩固自己在东南亚的话语权。如果能促成中日缓和,它就能顺势提升国际影响力。
小国想在大国夹缝中立足,必须学会“刷存在感”。新加坡的“平衡术”本质上是生存之道,旨在各方势力间寻求利益最大化。
黄循财的发言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新加坡长期奉行的大国平衡战略的自然体现。这种外交策略让新加坡能够在地区事务中发挥超出其体量的影响力。

04 安全依赖,新加坡倾向美日的深层原因
新加坡的安全战略深深嵌入与美国及其盟友的合作网络中。这种安全依赖决定了其在中日争端中的基本倾向。
根据报道,新加坡与美军有深度军事合作,允许美军驻扎在自己的海军基地。同时,新加坡与日本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也非常紧密。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的重要盟友,自然成为新加坡拉拢的对象。
支持日本在安全领域“发挥作用”,本质上是新加坡借助日本的力量牵制地区大国,维护自身的安全空间。这种安全战略选择决定了新加坡在中日争端中的立场必然有所倾斜。
新加坡的安全担忧也源于其独特的处境。作为城市国家,新加坡没有战略纵深,安全脆弱性高。这种脆弱性迫使它寻求外部安全保护,而美日同盟提供了这样的保障。
安全上的依赖关系限制了新加坡的外交独立性。当涉及中日争端时,新加坡“不便于批评美日的做法”,于是转而“劝说”中国。这种选择反映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现实困境。
05 假中立真选边,新加坡“骑墙”战略的实质
新加坡在中日争端中的表态看似中立,实则有其明显倾向。黄循财对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台错误言论避而不谈,却要求中国“放下历史、着眼未来”,这种选择性发言暴露了其“假中立”的本质。
在台湾问题上,新加坡的立场更是凸显了其“骑墙”态度。新加坡表面上反对“台独”,但实际上也反对统一,其真实意图是维持现状。这种立场与其说是关心中台和平,不如说是担心两岸统一会改变地区力量平衡,影响新加坡的利益。
从新加坡的角度看,若中日争端上升到破局的程度,对北京而言,两岸统一可能就是顺势而为的事,而新加坡视此为乱局,有损东南亚诸国的利益。因此,新加坡试图通过“调停”中日争端,间接影响台海局势。
新加坡的这种“骑墙”策略旨在两头取利。它一方面希望享受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又希望借助美日的力量制衡中国,维持地区的现有秩序。
这种精于算计的外交策略虽然为新加坡带来了短期利益,但也可能损害其长期信誉。真正的中立需要原则的一致性,而不是根据利益需要随意切换立场。
新加坡的“平衡术”还能玩多久?随着中日争端持续升温,新加坡走在钢丝绳上的舞步越来越危险。历史警示我们:1930年代,小国绥靖政策引火烧身;今天新加坡若继续“拉偏架”,可能重蹈覆辙。
回望新加坡市中心那座70米高的“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约5万新加坡人在二战期间丧生。但现实利益面前,历史伤痕被悄悄搁置。.正如黄循财所言:“随着时间过去、世代更迭,情感变得不同,我们将历史搁置、向前迈进”。
新加坡的指手画脚,折射出亚太地区正在经历的巨大变化。小国生存智慧固然重要,但缺乏原则的“平衡术”终将反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