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挤深圳 3 号线的人都懂,车厢里最让人崩溃的不是没座位,是突然飘来的 “意外气味”—— 可能是邻座没盖紧的豆浆味,可能是掉在缝里的瓜子壳味儿,而 10 月 25 号深夜,这趟线里却飘出了满车厢的咖喱香,一群印度乘客围坐着用手抓饭,饭粒掉在座位上,油手往衣角一抹,监控拍得清清楚楚。

这事儿一发酵,有人骂 “没素质”,有人替 “文化习惯” 辩解,可咱挤地铁的普通人心里门儿清:纠结 “手抓” 还是 “筷子” 根本没意义,真正膈应人的,是公共空间里不管不顾的 “自顾自”—— 就像你刚坐下,旁边人掏出韭菜盒子,管他用手抓还是用叉子,那股味儿都能让你憋到下一站。

常坐深圳地铁的人都有过类似糟心事儿:早高峰挤 5 号线,邻座姑娘没盖紧豆浆,刹车时洒了我一裤腿;有次坐 11 号线,后排大妈嗑瓜子,壳子掉得满地都是,提醒一句还说 “我没吐你身上”;更离谱的是去年,有人在车厢里吃麻辣烫,汤洒在地上,保洁员擦了半天才干净。这些事儿跟 “手抓饭” 本质上没区别 —— 都是只顾自己方便,把别人的感受抛在脑后。

深圳地铁早有规定,《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里写得明明白白:车站付费区和列车里不能吃东西,就婴儿喂奶除外。之前有个小伙子在地铁喝冰可乐,洒了别人一身,最后按规定罚了 200 块;还有阿姨带煮玉米上车,刚剥壳就被巡查员劝住了。可见这规矩不是 “看人下菜碟”,不管你吃的是几块钱的包子,还是啥 “特色饭”,在地铁里吃就是不行。

那为啥这次巡查员来了只摇头没管?深圳地铁后来回应说,可能是巡查员去其他车厢时乘客才开始吃,没及时赶上。这话倒也实在 —— 咱都见过地铁巡查员,一个人要管好几节车厢,有时候刚处理完这边的事儿,那边又冒出新情况,难免有顾不过来的时候。但通勤族更在意的是 “后续咋办”:总不能每次都 “没发现” 吧?下次再遇到有人在地铁里吃饭,能不能早点提醒、别让味儿飘满车厢?

别拿 “文化” 说事儿:再特别的习惯,也得守公共规矩
有人替这些乘客辩解,说 “手抓饭是印度的饮食文化,应该尊重”。这话没毛病 —— 我之前去印度餐厅吃饭,看到服务员用干净的手把饭捏成小团,配着咖喱吃,讲究得很,当时还觉得挺有意思。可到了地铁车厢里,情况就不一样了:没有洗手的条件,饭粒掉在公共座位上,咖喱汁蹭到扶手上,别人坐哪儿、扶哪儿都得小心翼翼。
这就像咱中国人爱吃饺子,但没人会在地铁里摆上桌蘸醋吃;日本人爱吃寿司,也不会在新干线上用手抓着啃。文化习惯值得尊重,但公共空间的规矩更得守住。就像你在家想咋吃咋吃,可到了办公室,总不能把外卖摊在同事桌上吃吧?地铁是大家共用的地方,不管啥国籍、啥习惯,“不影响别人” 都该是底线。

规则要 “落地”:不是贴墙上就行,得有人真管
其实深圳地铁的规定挺细,可执行起来总有点 “软”。有次我在 4 号线遇到有人吃面包,面包渣掉得满地都是,巡查员过来只说了句 “下次别在车厢里吃了”,对方点点头,等巡查员走了接着吃。不是巡查员不尽责,是有时候怕争执 —— 万一对方不配合,再吵起来,反而影响其他乘客。
但咱普通人要的不是 “事后解释”,是 “当下制止”。比如在车厢里多装几个提示喇叭,一检测到有人吃东西就播报 “地铁内禁止饮食”;巡查员遇到情况时,不用多争论,直接拿出规定条文跟乘客说 “您看,这是咱地铁的规矩,麻烦收一下”。规矩越明确,执行越干脆,大家反而越容易接受 —— 毕竟没人想在地铁里当 “讨人嫌” 的人。

现在深圳地铁说要加强巡查培训,还会发通告,这是个好开头。但真正让地铁变舒服,还得靠每个人的自觉:你不在地铁里吃带味儿的东西,我不把垃圾掉在地上,遇到有人违规时,工作人员敢提醒,乘客也愿意配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