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胖东来的“百万研学”:到底是贵,还是值?

一、新闻的真实情况还原近期有多家媒体刊登了关于 胖东来商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胖东来」)及其创始人 于东来 宣布 “高端
一、新闻的真实情况还原

近期有多家媒体刊登了关于 胖东来商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胖东来」)及其创始人 于东来 宣布 “高端研学” 项目的消息,具体情况大致如下:

在 2025 年10 月21 日晚,于东来在其社交账号上宣布:明年将联合 联商学院 正式启动一个“高端研学计划”。

据介绍,这个高端研学计划每年将组织2 ~ 3 次交流活动,每次为期两天。

每期招收十个以内的企业家参与。

单人参与费用为100 万元人民币。

除此之外,于东来还透露:如果有企业家希望他本人「3 小时左右直接分享交流」,那么每次费用约为50 万元,每月最多一次。

在高端研学之外,胖东来还推出了“企业开放日”计划:从 11 月1 日起,每月两个开放日(10 日、20 日)面向企业级参访开放。每批次接待不超过15人,同一企业最多预约5人;参访费用为每人2 万元人民币。

关于这几项收费,胖东来方面明确表示:这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通过“合理门槛”限定参与人数、提升交流质量。高端研学所收费用“全部用于‘传播美好之路’”。

综上:新闻中所说“胖东来高端研学每人收费100万”基本属实,是官方宣布的项目,而不是纯粹网络传言。只是,媒体报道中也强调这是“计划”“拟启动”,有些细节可能后续还会调整。

二、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件事

下面我们用轻松、简单的语言,分几个维度来聊聊这件事可能的意义、争议、价值与风险。

1. 从商业/品牌角度:是什么操作?

胖东来本身是一家以零售起家的公司,其创始人于东来在业内以“极致服务”“员工优待”“文化导向”比较有名。比如,早年他就提出“给员工股份”“员工福利”“把超市做成有温度、有文化的地方”。(可查见其个人经历)

这次推出“高端研学”+“企业开放日”其实是在做一种“知识/理念输出+品牌延伸”的操作。即:把自己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当成产品,向其他企业或企业家输出。

收费100万+50万+2万这几个价格梯度其实也在定位不同层次的参与者:

2 万的开放参访:一次较短、人数较多、门槛最低。

50 万的一对一交流3小时:更加定制、人数极少。

100 万的两日高端研学:人数极少、互动深度高。

从品牌视角,这样做有几个潜在好处:

拉高“胖东来”作为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输出者的定位,不仅仅是卖货,更是在做“学习型品牌”。

增强社群影响力:那些付费参与企业家会成为“受训者”“粉丝”,可能成为品牌传播者。

打造稀缺感:每年仅招十个以内,加上高额价格,形成“稀有”“高端”的印象。

同时,也有挑战:如果参与者觉得“值不值”就会成为口碑关键。如果投入100万也没获得预期成果,可能对品牌造成反噬。

2. 从受众/参与者角度:你花100万能得到什么?值不值得?

从公告中看到,胖东来表示参与者能得到的是:先进的生活理念、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企业文化氛围、对“如何造福员工”“创造社会价值”的思考。

对一个企业家来说,花100万参加一个两天、十人以内的小型研学,关键在于几个 “能不能”:

能不能与其他企业家 “深度交流” ?因为人数少,理论上机会更好。

能不能“亲身体验/观察”胖东来的管理、文化、现场运营?开放日就强调实地参访。

能不能 “带回”明确可操作的、真正适合自己企业的思路或方法?这决定“值不值”关键。

值不值得,看参与者自身情况也很大:如果你是已经很成熟的大企业、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已经固化,可能觉得收获不大;如果你还在探索企业文化、模式创新阶段,参与这样的研学可能具有较大增值。

还有一个角度:100万对某些企业来说可能是“小投入”,但对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绝对是“挥重金”——这就要求研学内容确实“干货满满”,否则容易被看成“高价参观+拍照打卡”。

3. 从社会舆论/价值观角度:谁受益?是否有争议?

有人在网上看到“100万/人”觉得“太贵了”“是不是搞噱头”。一些网友评论:“参访1天2万,比很多上市公司利润还高。”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好的经验、好的理念、好的交流平台,如果真能带来企业转型或管理质变,这个价格不一定贵。

从价值观来看,有几个要思考的点:

透明度:胖东来方面明确说明“非盈利”为目的,费用全部用于“传播美好之路”。这在一定程度缓解“高价变现”的质疑。新浪财经+1

平等性:100万这个门槛意味着“只有富有或者大企业才可能参与”,这从某种角度可能加重“优秀理念只有少数人能享受”的感觉。

社会价值:如果研学真能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升员工福利、改进管理模式,从而带来正面溢出效应,那就是一个不错的机制。如果只是形式化、拍照打卡,那就可能被批“烧钱+炫富”。

从社会大环境看,在中国当前企业管理、文化建设、人才发展都在升级阶段,很多企业愿意“走出去”“学一学”“散散思路”,所以这种“研学+高端”模式本身并不新。但关键在于“内容+效果”是否兑现。

4. 从风险/挑战角度:有什么需要警惕?

预期落差风险:参加者交了100万,若两天后 “没学到实操方法”“没获得可落地的变革” —— 就可能成为口碑负面案例。

品牌风险:做管理输出、文化输出就意味着“你自己要做到最好”。如果胖东来在某方面有被质疑、没兑现,那研学的品牌也可能受损。

定价风险:高端定位固然能制造稀缺感,但也可能招来“高价空转”“豪华参访”的批评。

受众范围限制:限招十人以内,意味着规模极小,虽然保证深度,但也意味着收益/影响面小。如果一直这样可能难以形成更大规模的生态影响。

实际价值难以量化: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这些东西往往不是“一次研学就变革”,而是持续投入、长期积累。两天的活动是否足够?这就要看后续“跟进机制”如何。

竞争与复制风险:类似研学、管理输出的模式市场已有不少,如果内容不新、体验不强、差异化不清楚,可能被市场快速“识别”为“收费参观”。

监管或舆论风险:如果外界觉得“付费参访”“高端研学”变成“圈钱”或者“形式主义”,可能遭遇负面舆论或者监管关注。

5. 从趋势/产业视角:这种模式说明了什么?

企业不再仅仅关注“卖产品”“卖服务”,越来越关注“输出价值观”“经营体系”“企业文化”。这是管理升级的体现。

“研学”“参访”“高端论坛”成为很多企业家学习成长的新方式。以前可能更多是读书、听讲座,现在更强调“现场感”“沉浸式”“沉静式”学习。

价格越来越“溢价”:当你定位“少数人”“深度互动”“高端体验”时,价格就可能上到百万级。这个也反映出企业家圈层化、付费学习市场化的趋势。

“稀缺+限量”是这类项目常用的营销策略:限定人数、限定频次、限定价格。这样一方面营造“抢不到=高价值”的感觉,另一方面也给运营方较强控制。

同时,这也反映出中国中大型企业在向“文化+社会责任+理念”层面扩展:不仅追求利润,也要追求“美好”“人文”“价值输出”。

总结一句话:

如果你是未来可能的参与者或观察者,可以这么想:

好机会+高价格=高期待,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带走真正有用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次付费+拍照+打卡”。

好机会+高价格=高期待,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带走真正有用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次付费+拍照+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