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硝烟中,有一个地名永远刻在了历史里——谅山。这座距离中越边境仅18公里的军事重镇,见证了战争中最惨烈的攻防战。当越军公然违反国际法使用毒气弹时,东线总指挥许世友将军震怒之下下达了那句著名的命令:"一间房子都不留!"

1979年3月1日,谅山战役进入最关键阶段。越军第3师凭借多年经营的防御工事负隅顽抗,在久攻不下的焦灼中,前线突然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越军使用了化学武器!
我军官兵出现大量呼吸困难、皮肤溃烂症状,战后在阵地上发现了苏制DKF-5型毒气罐。这严重违反了《日内瓦议定书》关于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的规定。原本胶着的战局因这一违背人道的举动彻底改变。
一位参战老兵回忆:"战士们戴着简易防毒面具冲锋,很多人倒在毒雾里还在射击。"这场违背战争底线的袭击,彻底点燃了我军的怒火。

3月2日清晨,整个谅山地区地动山摇。许世友将军调集了东线全部炮兵力量,发起了整场战争中最为猛烈的炮击:
集中19个炮兵营,300余门火炮同时怒吼。:将85毫米加农炮、122毫米榴弹炮直接推上前线,实施罕见的"直瞄平射"。主要街道上的军政设施被精确摧毁,炮弹命中率高达85%。而仅仅半个小时,就打出了万枚炮弹。
更让越军震惊的是,我军炮兵大胆采用"大炮上刺刀"战术,把野战炮推到距离目标仅千米的位置,直接瞄准重要建筑进行点穴式清除。这种战术虽然冒险,却极大提高了对坚固工事的毁伤效果。

谅山不仅是越北防御体系的核心,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自古以来"下谅山而越王降"的谚语,预示着占领谅山就等于打开了河内的大门。3月4日:我军攻克谅山省政府大楼,在楼顶升起红旗。
先头部队推进到奇穷河以南5公里,河内城内已能听到炮声。在达成战略目标后,我军于3月5日起开始有计划撤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许世友将军下达了严厉的命令,但实际作战中我军依然严格遵守纪律,主要打击目标是军事设施而非民用建筑。战后统计显示,谅山市的工业区和主要民生设施基本完好。

回望这段历史,谅山战役不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是一次战略意志的展示。当越军越过战争底线时,他们面对的是我军的雷霆之怒。这场战役也向世界证明,中国军队既有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定决心,也有精准掌控战局的政治智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