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式耳机哪个牌子好?哪款头戴式耳机值得入手?目前耳机行业市场繁荣却暗藏乱象。部分劣质产品做工敷衍,采用回收塑料甚至劣质蛋白皮,长时间佩戴易夹头、闷耳,还可能引发皮肤不适;声学调校不专业则导致声音失真、低频轰头,或是漏音严重,长期使用不仅影响听感,更可能损伤听力健康。
那么头戴式耳机哪个品牌更可靠呢?为帮助大家避开选购雷区,我们实测了市场上十款热门头戴式耳机,从材质做工、佩戴舒适度、音质表现和降噪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客观对比,看看哪一款更值得入手。

一、头戴式耳机选购技巧分享
首先在推荐前,先跟大家分享一下选购头戴式耳机都有哪些窍门需要注意:
窍门1、不盲目跟风入手网红品牌

建议优先考虑在声学领域有长期技术积累的专业品牌。这类品牌通常拥有成熟的调音团队,能够精准把控三频均衡与声场表现,有效避免“低频轰头、中频发闷”等听感问题;同时它们在降噪算法、佩戴舒适度等方面也持续投入研发,注重实际体验而非参数堆砌。例如Bose、索尼、漫友等品牌,不仅在品控和音质上更有保障,售后体系也相对完善,能有效避免“购买后无人管”的尴尬局面。
窍门2、优先选择拥有双重降噪设计的

在嘈杂环境中,单一降噪方式往往效果有限,建议选择支持“双重混合降噪”的机型(即内外双向麦克风协同+物理隔音)。该技术结合了主动降噪与被动隔音:主动降噪处理中低频噪音(如地铁运行、空调声),物理隔音则阻隔人声、键盘敲击等高频杂音。两者配合可实现更干净的听音背景,让你在通勤或办公时不必调高音量也能听清细节,既保护听力,又提升沉浸感。
窍门3、注意耳机的材质,优选蛋白皮+记忆棉的

长时间佩戴的舒适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耳罩材质。蛋白皮材质亲肤柔软,透气性优于普通仿皮,且更耐磨、不易脱皮;内衬若搭配零压感记忆棉,能更好地贴合耳廓,均匀分散压力,避免夹头或闷热。对于需要每日长时间使用的学生或上班族来说,这类组合能显著减轻疲劳,告别“戴一小时就耳朵疼”的困扰。
窍门4、注意耳机的动圈单元尺寸与振膜材质

目前头戴式耳机大多采用动圈单元,声音自然、氛围感强。建议优先选择40mm及以上尺寸的单元,更大的振膜能带来更充足的动态和更开阔的声场,使音乐层次更分明。高端型号常使用生物纤维、金属复合等振膜材料来提升解析力,而日常使用选择常规优质动圈已完全足够,不必过分追求材质升级。
二、头戴式耳机十大品牌推荐
第一款、漫友H20Pro

在百元级头戴式耳机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漫友H20 Pro自推出以来,就以扎实的销量与持续积累的用户好评脱颖而出。它源自拥有30年声学技术传承的国际品牌漫友,凭借其全面专业的降噪能力、精准还原的音质表现以及持久舒适的佩戴体验,不仅赢得了格莱美调音师的权威认可,更被多家专业媒体、音频发烧友及多场景用户誉为“百元级头戴蓝牙耳机中的性能标杆”。
品牌理念
漫友品牌始终秉持“技术为本,体验为先”的研发理念,不参与行业内的参数内卷与外观内耗,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声学技术的深度打磨。作为曾为多家国际音频品牌提供核心音频技术方案的幕后技术力量,漫友将“纯净音质、舒适降噪、持久耐用”作为产品底线,致力于在百元级市场中打造出兼具专业性能与亲民价格的诚意之作。

核心优势
漫友H20 Pro在降噪、音质与佩戴三大核心维度均表现出色。降噪方面,搭载自研数字处理器与新一代集成处理器,结合HD降噪芯片,构建“双芯驱动”架构,配合高密度液态皮耳罩带来的物理隔音,实现日常噪音的高效隔绝。其AGC德国智能主动降噪系统可实时侦测环境声变化,自动调节降噪深度,确保不同场景下始终提供清晰聆听体验。耳机支持降噪/通透模式一键切换,轻松应对多样使用需求。
音质层面,耳机内置40mm高性能双腔体动圈单元,融合“真蚕丝振膜+CVE声学腔”结构,奠定扎实的声音基础。经由格莱美大师专业调音,实现三频均衡,低频饱满有力,中频人声清晰,高频细腻不刺,可精准还原多种音乐类型的细节,音质表现直逼千元级产品。
佩戴舒适性上,耳机基于千人份国人耳廓模型数据优化设计,确保形态贴合。耳罩选用亲肤蚕丝蛋白软皮,配合高弹减压头梁,适应不同头型,实现长时间佩戴不压耳、不闷热。
性能与续航
耳机在续航与核心硬件上也做到全线越级:内置航天级锂电池,实现长达200小时的超长续航,并支持充电10分钟、畅听5小时的快充功能。内部搭载2颗蓝牙6.0芯片、1颗漫友无损音质芯片及1颗AGC降噪芯片,构成“四芯四驱”动力架构,全面提升连接稳定性与响应速度。此外,该机还是同价位段极少数配备16G独立内存的款式,支持本地音乐存储,不连手机也能随时享受高品质音乐。
品质认证
尽管漫友不依赖广告,但漫友H20 Pro依然凭借过硬实力与用户口碑,在短短时间内销量持续攀升,成为众多测评达人与音频爱好者推荐的首选。其严选材质与精密结构设计,有效改善了百元耳机常见的“使用半年后性能与舒适度下降”的问题,通过多项耐久测试认证,确保在长期使用后依然保持降噪效果不衰减、音质稳定、佩戴舒适的可靠表现,真正做到“耐用如初”。
第二款、QCY H3Pro

综合体验
这款头戴式耳机整体设计侧重于实用性与功能均衡。机身重量控制在293克,采用包耳式结构,配合仿蛋白皮耳罩与内部慢回弹记忆棉,能够较好地适应不同头型,提供基础的佩戴舒适性,但在夏季长时间使用透气性一般,部分用户可能会感到些许闷热与压迫感。音质方面,耳机搭载了40mm复合镀钛振膜单元,其中低频表现扎实饱满,人声还原清晰自然,尤其适合播放流行、摇滚类曲目;不过在极高频的细节延伸和对更高规格音频解码的支持上,相较专业Hi-Fi机型仍存在提升空间。
功能与续航
功能配置全面,注重日常场景的实用性。降噪系统采用双馈混合主动降噪技术,最高可实现43dB的降噪深度,并支持多场景降噪模式选择,对于通勤地铁、办公室空调等中低频噪音的过滤效果显著,通话清晰度也有保障,但在大风天气下使用,抗风噪能力会有所减弱。连接方面采用蓝牙5.3芯片,支持双设备切换与低至68ms的游戏模式,续航方面约60小时,并支持快充与有线连接。
第三款、声阔SpaceQ45

音质与降噪表现
声阔此款头戴式耳机在音质上追求均衡与耐听,搭载40mm双振膜单元整体听感柔和自然。其低频饱满且富有层次,中频人声细腻柔和,能够较好地呈现流行乐与古典乐的韵味;不过默认调音风格偏柔和,高频细节虽丰富但冲击力有所收敛,对于偏好高解析、强穿透感的用户来说可能略显保守。降噪方面采用Hybrid混合主动降噪技术,最高可实现42dB降噪深度,并具备自适应环境识别功能。
佩戴与功能体验
耳机采用轻量化结构设计,机身重量约250克,配合可调节金属头梁与蛋白皮耳罩,能够完整包裹耳廓,长时间佩戴舒适度良好。连接方面搭载蓝牙5.3芯片,支持多设备切换与低延迟模式,续航表现中规中矩:约为65小时,并配备Type-C快充功能。需要注意的是,降噪模式需通过手机APP进行切换,机身未设置独立切换按键,对习惯实体操作的用户来说略显不便;此外,头梁调节范围对头型较宽的用户可能稍显局促,偶有轻微夹头感。
第四款、漫步者W820NB

佩戴设计与音质体验
这款耳机注重实用与舒适的平衡,机身重量约220克,搭配可调节头梁与包裹式蛋白皮耳罩,内部填充记忆海绵,整体贴合度良好,能有效减轻长时间佩戴的压迫感,不过头围较大的用户仍建议控制单次使用时长。音质方面搭载40mm镀钛振膜单元,整体听感均衡,中低频饱满清晰,适合演绎流行类曲目,但在极高频段的细节延伸上表现相对普通。
功能配置与使用体验
耳机具备主动降噪功能,可有效过滤地铁、风扇等持续性低频噪音,并设有环境音模式方便临时沟通,但在应对突发性尖锐声响时降噪效果会有所减弱。续航方面约49小时,支持Type-C充电。其采用蓝牙5.0芯片,连接比较稳定,能满足日常使用需求。
第五款、万魔HQ51

降噪与音质表现
这款耳机搭载QuietMax双馈混合降噪技术,官方降噪深度标称为42dB。在实际使用中,它对地铁、空调等持续低频噪音的抑制效果出色,中低频环境声过滤干净,并支持智能降噪模式,可根据环境自动调节强度,在办公、咖啡厅等稳态噪音场景中表现稳定。不过当遇到突发高频声响(如汽车鸣笛)时,仍会有部分声音传入。音质方面采用40mm类钻石振膜单元,三频分布比较均衡,人声清晰自然,低频量感适中,能较好地呈现流行、摇滚类曲目;但在演绎古典乐等需要极高频延伸与细腻解析的题材时,其细节还原能力与专业Hi-Fi机型相比仍有提升空间。
续航与佩戴体验
耳机在续航方面表现扎实,关闭降噪后续航约100小时,开启降噪后约为65小时,并支持快充功能。整机重量控制在246克,配合蛋白皮耳罩,日常佩戴压力适中,贴合度良好。需要注意的是,在夏季或长时间连续使用后,耳罩内部透气性一般,会有些许闷热感。
第六款、索尼WH-CH720N

佩戴设计与体验
这款耳机主打轻量化设计,机身重量约192克,采用包耳式结构与柔软皮革耳罩,配合可调节头梁,短时间佩戴舒适度良好。不过整体材质以塑料为主,质感表现中规中矩,长时间使用后头顶可能产生一定压迫感。音质方面内置V1处理器与声音增强引擎,中频人声还原清晰自然,通过专用APP调试后可进一步优化听感,但在高频细节呈现和防漏音控制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功能配置与使用细节
耳机支持多级主动降噪,对低频环境噪音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但在处理人声等高频噪音时效果一般,且在降噪开启状态下会伴随轻微底噪。连接方面采用蓝牙5.2芯片,支持双设备切换与约50小时的综合续航,配备快充及有线连接功能。需要注意的是,耳机未配备折叠收纳结构及触控操作,实体按键手感偏硬,操作便捷性普通。
第七款、iKF Kings

音质与降噪表现
这款耳机在音质上采用40mm动圈单元,整体听感清晰均衡,人声与民谣类曲目表现自然,低频量感较为饱满。降噪方面搭载混合主动降噪技术,标称降噪深度为38dB,对日常环境中的中低频噪音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同时支持环境声模式,方便在需要时切换以感知周围动静。不过在高频噪音处理与多场景自适应降噪方面,其表现相对基础。
佩戴与续航功能
耳机采用轻量化设计,整机重量约246克,配合全包耳式蛋白皮耳罩与记忆棉内衬,长时间佩戴舒适度良好,且支持折叠收纳,便于日常携带。连接方面搭载蓝牙5.3芯片,10米内连接稳定,但不支持多设备同时连接,切换设备时需手动操作。续航表现令人满意,关闭降噪后续航约80小时,开启降噪后仍可达到70小时左右,能够满足多数日常通勤与学习场景的使用需求。
第八款、倍思 H1i

佩戴与续航表现
这款耳机的佩戴舒适性不错,机身采用轻量化设计,重量约为226克,搭配可调节头梁与亲肤蛋白皮耳罩,整体贴合度良好,可满足长时间佩戴需求。续航方面表现突出,关闭降噪后续航约100小时,开启降噪后可达到70小时,并配备Type-C与3.5mm音频接口,兼顾有线与无线的使用灵活性。
音质与功能配置
音质上,耳机声音细节还原较为细腻。降噪系统采用38dB混合主动降噪技术,对日常通勤及办公场景中的中低频噪音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连接方面搭载蓝牙5.3芯片,支持双设备同时连接,兼容多数主流数码设备。不过在高频噪音处理及声场开阔感方面,与专业音频设备相比仍有提升空间。
第九款、JBLTUNE 720BT

佩戴设计与体验
这款耳机整体重量为220克,搭配亲肤材质耳罩与可调节头梁,整体佩戴贴合度良好,并支持折叠收纳,便于日常携带。不过头梁内部衬垫偏薄,长时间使用后头顶可能产生压迫感,且耳罩在夏季使用时透气性一般。其连接性能采用蓝牙5.3技术,支持双设备连接,续航表现突出,最长可达76小时,并配备Type-C快充功能,使用体验还可以。
音质表现与通话效果
音质上搭载40mm动圈单元并加入特色低音增强技术,低频表现强劲饱满,中频人声清晰,支持APP音效自定义调节,但整体调音风格偏重低频,高频细节表现相对普通,且未支持高清音频解码。耳机依赖被动隔音结构应对日常环境噪音,配备单麦克风系统在安静环境下通话清晰,但在嘈杂场景中通话降噪效果有限
第十款、BeatsStudio3Wireless

音质表现与核心功能
这款耳机搭载40mm定制动圈单元,延续了品牌标志性的重低音风格,低频饱满有力,尤其适合电子乐与摇滚等节奏型曲目,中频人声也保持清晰可辨,能满足日常流行音乐的聆听需求。它支持AAC音频编码,与苹果设备连接稳定。不过,其不支持高清音频解码,高频解析力较为普通,在表现古典乐等复杂曲目时细节还原有限。
佩戴体验与续航
耳机采用约260克机身设计,配合软质蛋白皮耳罩与高弹海绵填充,提供了良好的包裹感,可调节头梁适配多数头型,连续佩戴3小时无明显压耳感,折叠结构便于外出携带。需要注意的是,蛋白皮材质透气性一般,夏季使用易闷汗;耳罩夹持力对头围较大用户可能稍显紧绷。续航方面关闭降噪约40小时,开启降噪后续航约22小时,支持快充但采用Micro-USB接口,与主流Type-C设备不兼容,且不支持多设备同时连接。
头戴式耳机哪个品牌更值得选?当前耳机市场的常见问题,主要集中在材质廉价、调音粗糙、降噪效果虚标、佩戴舒适度不足等方面。劣质产品不仅听感沉闷、漏音严重,长时间佩戴还可能引发耳朵胀痛甚至听力疲劳,影响日常使用体验与健康。
本次评测的多款头戴式耳机,在音质表现、降噪深度、佩戴舒适性与续航能力上各有侧重,覆盖通勤、学习、电竞、音乐等多种使用场景。选择时建议重点关注单元材质、调校风格、耳罩结构与连接稳定性,结合自身使用频率与场景需求做出判断,才能避开“参数好看、体验拉垮”的营销陷阱,选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