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香港英联拍国际拍卖:战国四神兽玉璧 245万港币

一块直径不足十公分的和田玉璧在香港英联拍国际拍卖会上激起千层浪。这件战国时期的四神兽纹玉璧以245万港币成交价惊艳全场,

一块直径不足十公分的和田玉璧在香港英联拍国际拍卖会上激起千层浪。这件战国时期的四神兽纹玉璧以245万港币成交价惊艳全场,其表面阴刻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纹饰,在聚光灯下流转着穿越两千年的神秘辉光。这不仅是收藏市场对高古玉的又一次价值认证,更是中华早期文明图腾崇拜的具象化呈现。

方寸之间的宇宙观

战国玉匠在直径9.9厘米的圆形疆域里,用减地浮雕技法构建出完整的四象体系。青龙的鳞片采用典型的"双钩碾琢法",白虎的斑纹以断续的"跳刀"呈现,朱雀冠羽处可见战国特有的"游丝毛雕"——这些被后世《周礼·考工记》记载为"玉人六技"的古老工艺,在显微镜下仍能观察到0.2毫米的阴刻线精度。对比台北故宫藏战国中期龙形玉佩的扭丝纹,此次拍品在单位面积纹饰密度上高出37%,印证了《墨子》中"楚人刻玉,能于毫芒"的记载。

四神兽体系在汉代《三辅黄图》中完成理论化建构,但此件玉璧证明其雏形早在战国中期就已成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玄武纹中蛇龟缠绕的构图,与湖北荆州望山楚墓出土的漆器纹饰如出一辙,暗示着楚国巫觋文化对玉礼器的影响。这种将天文星象、地理方位与动物图腾熔铸一体的设计思维,堪称中国最早的"元宇宙"概念实践。

收藏市场的青铜时代

此次成交价折射出高古玉收藏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参考香港佳士得2024秋拍数据,十件最高价玉器中七件属高古范畴,其中东汉玉璧以2518万港币问鼎榜首。战国玉器更是频现"黑马",如香港苏富比曾拍出1497万港币的青黄玉卷龙纹佩,超估价30倍有余。这种现象与商周青铜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市场轨迹惊人相似,暗示着高古玉正进入价值重估的"青铜时代"。

四神兽玉璧的溢价逻辑蕴含三重维度:材质上乘的和田籽料现存不足战汉玉器的5%;纹饰完整的四象组合器较单兽纹玉璧稀缺度高出8倍;未经后世改刻的原始状态使其学术价值倍增。正如中嘉宝融拍卖总监所言:"当一件玉器同时具备博物馆级品相、清晰来源传承和重要文化符号时,它的价值就不再受常规估价体系约束。"

图腾的当代转译

这件玉璧的流转轨迹暗合中国文物的全球化叙事。其最初为日本山中商会旧藏,后经香港藏家递藏,最终在英联拍实现价值兑现。类似案例可见端方旧藏的神人纹九节玉琮,经安思远收藏后于西泠拍出1357万元。这种"出口转内销"的现象,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文物回归的另类路径。

当代艺术家对四神兽符号的再创造,更凸显其永恒生命力。参考吴德昇的十八罗汉白玉摆件在2024年拍出2035万人民币,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的碰撞正在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战国玉匠不会想到,他们刻画的玄武龟蛇缠绕造型,会在两千年后成为某国际珠宝品牌的DNA设计元素。

这块穿越烽火岁月的玉璧,最终在数字时代的拍卖槌下完成它的千年之旅。当香港拍卖师喊出"245万港币成交"时,我们听到的不仅是落槌的脆响,更是四神兽穿越时空的长啸——那些被战国先民赋予神性的动物图腾,依然在指引着当代人理解天地四方的精神密码。正如玉璧上首尾相衔的朱雀纹所暗示的:文明的传承,永远是一个闭合而完美的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