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中国海军首艘超级航母“福建”号正式服役,打破了80余年来只有美国海军拥有超级航母的垄断格局,这艘新锐战舰已经成为“福特”号的真正对手。

本文是美国《军事观察》网站于2025年11月7日发布的一篇专栏文章,本人翻译、编辑并分享给大家。

通过对比“福建”号与“福特”号性能参数,可清晰洞察中国航母计划的当前发展水平。两舰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福特”号的排水量超过10万吨,较“福建”号的8.5万吨高出17.5%。此外,“福特”号配备了四套电磁弹射器,而“福建”号只有三套。在理论上,这一差距使得“福特”号的出动架次比“福建”号多33%。

另一个关键差异是动力系统:“福特”号采用两座A1B核反应堆,配合蒸汽轮机发电;而“福建”号则搭载全球首套集成于航母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在能源利用效率上实现了革命性提升。核动力系统赋予“福特”号更强的续航能力,能够长时间保持高速航行。

但核动力的缺点同样明显建造与维护成本极为高昂,检修周期也大幅延长。相比之下,“福建”号的建造与运营成本更低,而且还能拥有更长的海上服役时间。由此可见,“福建号”的动力系统设计更契合主要任务,即维护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海上利益,而“福特”号的设计初衷则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投射力量。

对比两国航母研发历程:虽然“福建”号是中国首艘采用电磁弹射系统的超级航母,但研制过程相对顺利;而“福特”号则深陷美国冷战后大型军工项目中常见的问题,即预算严重超支、性能不足与延误频繁。由于武器升降机、电磁弹射器、废物处理系统及传感器多项子系统存在严重性能缺陷,“福特”号形成战斗力时间大幅推迟。

美国政府监督项目报告直指“福特”号为“军舰建造反面教材”,雷达缺陷严重到需要为后续舰艇全新研发传感系统。受此影响,“福特”号在2017年服役后拖延至2022年3月才实现首次部署,而“福建”号预计在2026年(服役后仅一年)即可展开首次部署。

“福建”号的核心作战优势体现在舰载机群配置:装备歼-35隐身舰载战斗机、歼-15T重型舰载战斗机和歼-15DT舰载电子战机,并由空警600预警机提供空中支援。而“福特”号因项目本身存在重大延误和技术问题,至今未能将F-35C隐身舰载战斗机与电磁弹射系统全面整合。

与F/A-18E/F及F-35C相比,歼-15T和歼-35不仅拥有更远的作战航程和更强的载荷能力,还配备了更大尺寸的雷达,凭借更高的推重比,整体飞行性能更为出色。展望未来,由于F/A-XX第六代战斗机项目遭遇严重预算削减,美国海军的舰载机联队将落后一代。中国有望领先美国数年列装全球首款第六代战斗机,而在舰载机领域同样如此。

在造价方面,“福特”号的实际成本已经超过175亿美元,而“福建”号的预估成本仅为60亿美元。这一巨大差距不仅反映出中国更为高效且规模庞大的造船工业体系,也反映出核动力系统本身的巨额成本。

就当前战力而言,两舰可谓势均力敌:“福特”号的第四条弹射器与核动力构成主要优势,而“福建”号则凭借较低的维护成本、较短的检修周期、完善的系统整合以及性能更强的舰载机群形成反制优势。待2030年代中期第六代舰载战斗机列装后,这种平衡可能会被打破,届时“福建”号将获得压倒性优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