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张艺谋看上了莫言的红高粱,问道:“我想拍你的红高粱,800块可以吗?”莫言痛快地答道:“行啊,800块能买一头大黄牛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不到十分钟,张艺谋就拿下了红高粱的版权。 1986年,张艺谋在中国电影圈尚属新锐导演,正探寻着自己的电影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他偶然读到了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这部充满浓郁乡土气息和原始生命力的小说深深吸引了他。张艺谋的心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 在那个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小说家莫言正与他的室友余华共同经历着艰难的岁月。两人的生活极为简朴,甚至到了共用一桶牙膏、用废挂历当作屏风的地步。莫言的文学作品尚未获得广泛认可,经济上也颇为拮据。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艺谋找到了莫言,直接了当地开口:“我想拍你的《红高粱》,800块钱可以买下版权吗?”这个提议对于莫言而言无疑是一线曙光。在那个时代,800元不仅能解决不少经济问题,更是一笔对于文学创作的认可。莫言没有太多犹豫,他痛快地答应了张艺谋的请求,并表示:“行啊,800块能买一头大黄牛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就这样,两人在不到十分钟内就谈妥了合作。 拿到版权后,张艺谋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他知道,要将《红高粱家族》这样一部文学作品真实有效地转化为电影,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努力。他投入了40000元人民币,在山东高密大面积种植高粱,以期为电影提供真实、生动的取景地。 当时的中国电影产业尚未完全成熟,电视和电影院数量有限,拍摄条件也相对简陋。但张艺谋对乡土题材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不仅准确把握了小说的精髓,还将其转化为了影像中的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 在《红高粱》的拍摄过程中,张艺谋的工作日常是充满挑战和创造力的。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来到位于山东高密的拍摄地,站在那片广阔的高粱田边,认真地检视今天的拍摄计划。高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他诉说着乡村生活的故事。 在一次拍摄中,镜头需要捕捉到主角们在高粱田中穿行的场景。为了更好地展现高粱的生命力,张艺谋亲自和摄影师商讨镜头角度和移动路径。他们小心翼翼地在高粱田中设置轨道,确保摄影机能平稳移动,捕捉到高粱随风摆动的优美画面。 在另一场戏中,主角们在高粱田里展开了激烈的追逐。张艺谋指导演员们如何在狭窄的田埂上奔跑,同时又要注意表情和动作的自然。他亲自下田,指导演员们的站位和动作,确保每个镜头都充满张力和真实感。 饰演主角的演员们也充分投入到角色中。他们不仅仅是在摄影机前表演,更是在体验那个时代农民的生活。为了更好地融入角色,演员们甚至参与了高密当地的农活,体验收割高粱的辛苦,这些经历让他们在镜头前的表演更加真实、动人。 那次夜晚的拍摄,张艺谋和他的团队在月光与灯光交织下,创造出了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令整个高粱田显得更加梦幻而深邃。演员们在这样的场景中,完美地演绎了小说中的情感纠葛,他们的表演在张艺谋细致的指导下,既真实又富有诗意。 《红高粱》的成功,无疑改写了中国电影的历史。这部电影不仅提升了张艺谋的导演声誉,也使巩俐成为了国际知名的电影演员。同样,莫言的文学作品因此获得了更加广泛的认可。有人说,不是张艺谋的电影成就了莫言,而是莫言的原著成就了张艺谋的电影。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如果没有莫言出色的原著,张艺谋的电影可能就缺少了那份深刻的乡土气息和生命力;反过来,如果没有张艺谋独到的改编和导演,莫言的作品也许就无法以这样生动的形式展现在更广泛的观众面前。《红高粱》为两位当时还在为名为利努力奋斗的人提供了一个绽放光芒的机会。 时光荏苒,对于现在的莫言来说,当年的800元版权费已经微不足道。但在一次近期的访谈中,当被问及《红高粱》的往事时,莫言仍旧充满感慨。这些回忆对他而言,不仅是关于金钱的交易,更是他文学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段历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美丽篇章。它提醒我们,机会往往会眷顾那些敢于创新、勇于尝试的人。张艺谋和莫言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梦想成真的艺术家,也是对于所有勇敢追梦者的最好证明。
1986年,张艺谋看上了莫言的红高粱,问道:“我想拍你的红高粱,800块可以吗?
小史论过去
2024-02-01 20:47: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