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7岁的上海女知青李亚茹去了陕北志丹县刘坪店大队5队插队。陕北留给她最大的印象是缺水。 1970年,春风拂面的早晨,17岁的上海女知青李亚茹带着一腔热血和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前往陕北志丹县刘坪店大队5队的列车。在她的心中,这是一段寻找真实中国的旅程,一场青春的冒险。然而,陕北给她的第一印象,却是令人窒息的干旱。 陕北的土地贫瘠,干枯的土地上,麦子稀疏而枯黄。她记得第一次参加收割时,甚至不需要镰刀,只需轻轻一拔,枯黄的麦穗就从土中脱落。队里的生活更是艰苦,粗糙的白菜洋芋炖菜成了她们的主食,即使队长媳妇慷慨地加入了一些羊油,李亚茹还是因不适应而频频呕吐。但最让她难以适应的,是那水资源的极度匮乏。一盆水循环使用,直到变得黑乎乎,才会被舍弃。 在这样的环境下,李亚茹日渐坚强起来。她参与开荒、打水坝,与大家一起战天斗地,不再是那个温室里的花朵。“即便是姑娘,也要和男子一样分担重活。”她常对自己说。幸运的是,李亚茹很快被调到中心小学担任教师,从此开始了另一段人生旅程。 在中心小学,李亚茹结识了刘宝平和刘宝民两位老师。他们是堂兄弟,也是对她影响深刻的人物。刘宝平和李亚茹同龄,而刘宝民则比她大三岁。在学习和生活上,他们三人形成了一个亲密的小团体。刘宝平和刘宝民都对李亚茹抱有好感,但最终,李亚茹和刘宝民走得更近,并悄悄展开了恋爱关系。这段关系不仅改变了李亚茹的生活,也在无形中撕裂了两位兄弟的情谊。 “你和宝民真的确定了吗?”刘宝平有一次小心翼翼地问李亚茹。 “是的,我认真考虑过了。”李亚茹回答得坚定而温柔。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亚茹和刘宝民的关系日益深厚,最终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然而,这段婚姻并未持续太久。随着高考的恢复,李亚茹的心又飞回了学术的天空。她开始备考,渴望通过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命运似乎并不在她这一边,她未能考上心仪的大学。 1978年,李亚茹的父亲给她寄来了一张供销社的招工表。这张表象征着一次回城的机会,也是她重新选择人生的转折点。面对家庭和个人梦想的矛盾,李亚茹做出了艰难的决定:离开刘宝民,离开她在陕北的生活,独自一人回到上海。她留下了女儿,和刘宝民这段婚姻,成了她心中永远的痛。 回到上海后的李亚茹,经历了转型和重生。她先是在供销社工作,后来进入商务系统。她再婚,生下了两个儿子,并与丈夫共同创办了进出口贸易公司。李亚茹和丈夫凭借时代的机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她与丈夫的关系却日益疏远。事业的成功并未给她带来内心的满足。夜深人静时,李亚茹常常回想起那段在陕北的日子,那时的贫困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了温馨和幸福。 2017年,经过长时间的挣扎和思考,李亚茹终于决定回到陕北,去寻找她的过去和那个留在那里的女儿。她希望能弥补过去的遗憾,修补与女儿的关系。然而,当她终于见到女儿时,她发现时间改变了一切。女儿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女性,有着自己的生活和家庭。面对李亚茹的愧疚和补偿,女儿的反应却出乎李亚茹的意料。 “妈妈,我理解你当年的选择。”女儿平静地说,“但我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我不需要什么补偿。” 这句话像一把利剑,刺穿了李亚茹心中多年的梦想和愧疚。她眼前的女儿,是一个独立而坚强的女性,有着自己的生意和家庭。李亚茹意识到,尽管她渴望弥补过去的缺失,但时间已经改变了一切。 “我只希望,我们可以重建母女之间的关系。”李亚茹的声音颤抖着说。 女儿看着李亚茹,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感,“妈妈,我不怨你,但我们之间已经有了四十年的空白。我们需要时间。” 李亚茹留在延安的日子里,她努力参与女儿的生活,帮忙照看孙子,尝试修补那些缺失的年份。然而,尽管女儿对她有着基本的尊重和理解,但那种母女间的亲密感觉似乎难以重建。 有一天,李亚茹陪女儿去市场买菜。市场上的喧嚣和热闹与她在上海的生活截然不同。她试图启动一些轻松的话题,但女儿总是回应得很客气,却少了些亲切。 “你在这里过得开心吗?”李亚茹试探着问。 女儿停下手中的动作,转向李亚茹,“妈妈,这里是我的家。我在这里有我的生活,我的孩子。我很满足。” 李亚茹意识到,她和女儿之间的距离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她们的生活经历,价值观,甚至对幸福的理解都有着根本的不同。女儿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而她自己却在追求着完全不同的生活轨迹。 在延安的这段时间里,李亚茹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她开始意识到,尽管她在物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情感和家庭方面,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她开始更加珍惜和女儿,以及孙子在一起的时光,尽管这种关系并不像她最初期望的那样亲密。 终于,李亚茹决定回到上海,但她承诺女儿会定期回来。在火车站,母女俩相拥而泣。 “妈妈,谢谢你来看我。”女儿说。 “不,是我应该感谢你,给了我机会了解你的生活。”李亚茹眼含泪光,“即使我们不能经常在一起,我永远爱你。”
1970年,17岁的上海女知青李亚茹去了陕北志丹县刘坪店大队5队插队。陕北留给她
小史论过去
2024-02-02 23:46:56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