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钱学森配备一辆蓝色轿车当专车,此车全北京就两辆,聂荣臻:赶快换掉! 1960年11月5日,中国首枚导弹“东风一号”在酒泉发射场成功升空。 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国防工业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也开启了航天事业的伟大征程。 在这段艰辛又光辉的历史背后,两位关键人物的故事——聂荣臻与钱学森,尤为值得铭记。 1955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带着满腔热忱投入新中国国防科研事业。 当时,国内的科技基础几乎为零,导弹研发更是遥不可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央决定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全权负责导弹研究工作。 然而,技术的匮乏、资金的紧缺和人才的不足,都使钱学森肩上的担子异常沉重。 为了帮助钱学森组建团队,聂荣臻多次亲自协调,将各地的骨干科技力量调至五院工作。 在他的支持下,全国各大院校和科研机构抽调精英,迅速形成了一支“国家队”,为后来的导弹研发奠定了基础。 1956年的一天,国防部刚刚开完一个重要会议。 身为五院副院长的钱学森与聂荣臻元帅等领导一起走出会议室,聂荣臻亲自将钱学森送到门口,钱学森受宠若惊,连连道谢。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能受到聂帅这样隆重的礼遇,钱学森深感自己身负国家栋梁之责。 就在钱学森准备登上专车离开时,聂荣臻的目光突然凝固在那辆车上。 那是一辆产自美国的高级轿车,车身犹如蓝天般湛蓝迷人。 据说,在当时的北京,这样的车也只有两辆而已。 其中一辆,就是钱学森的专车。能有如此气派的座驾,足见国家领导人对钱学森的重视。 聂荣臻目送钱学森乘车离开,却是愁云满面。 他转身问秘书范济生:"那辆蓝色轿车是钱学森的专车?"范济生点头称是。 聂荣臻顿时变色,吩咐道:"这车太扎眼,赶紧给换了!" 原来,聂帅担心那辆车太过招摇,会给钱学森的安全带来隐患。 钱学森身为导弹研制的负责人,身负国家机密,本就是境外势力觊觎的目标。 如今他乘坐这么一辆惹眼的豪车招摇过市,无异于在暗处的敌人面前暴露了自己,聂荣臻断然不能让钱学森陷入危险之中。 聂荣臻当即把范济生叫到跟前,讨论起更换座驾一事。 聂帅语气坚决地说:"咱们得给钱院士换辆低调些的车。就普通的黑色轿车吧,在大街上不惹人注意最好。" 范济生忙不迭点头称是,他也意识到,保护钱学森的人身安全是头等大事。 于是,范秘书马上着手去办理更换专车的事宜。 不几日,钱学森就收到了新的专车——一辆黑色的红旗轿车。 这车虽没有之前那辆美国车气派,胜在朴实无华,和大街上的其他车辆也没什么两样。 这下钱学森出行,就不用担心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了。 经过数年的努力,钱学森领导的团队成功仿制了苏联提供的导弹技术,并在1960年发射了中国首枚弹道导弹“东风一号”。 这次成功点燃了科研人员的信心,也为后续独立自主的研发打下了基础。 在“东风一号”的基础上,中国启动了完全自主设计的“东风二号”项目。 只是,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1962年3月,“东风二号”首飞试验失败,导弹偏离航线后坠毁爆炸,现场留下了一个直径30米的大坑。 这次失败带来了巨大的打击,科研人员感到深深的内疚,认为辜负了全国人民的期待。 得知消息后,正在住院的钱学森不顾病情,立即赶到试验场。 他没有苛责团队,而是平静地承担责任。他告诉科研人员:“失败是科研的常态,重要的是找到问题的根源,继续改进。” 这番话稳定了士气,为团队注入了信心。 与此同时,聂荣臻也对试验失败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与支持。 他强调,不要让科研人员背负太多压力,要相信钱学森的判断和能力。 在他的全力支持下,团队总结教训,持续改进设计。 两年后,“东风二号”成功完成试飞,为中国导弹技术的进步书写了重要的一页。 聂荣臻对钱学森的信任贯穿了整个“两弹一星”研发过程。在许多关键时刻,他始终坚定地站在钱学森一边。 例如,在“东风三号”试验中,由于操作失误,导弹燃料箱被抽成真空,表面出现凹陷,基地其他领导担心存在隐患,主张取消发射。 但钱学森根据以往经验,认为问题并不严重,坚持可以发射。 面对这样的分歧,聂荣臻果断表态:“技术问题由钱学森负责,他的判断是可以发射,那就发射。” 最终,这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证明了钱学森的判断无误。 正是聂荣臻这种无条件的信任,让钱学森能够放手投入工作,也让整个团队充满了信心。 20世纪60年代,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导弹研发基地位于戈壁荒漠,物资极为匮乏。 科研人员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许多人因营养不良患上浮肿和夜盲症。 聂荣臻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协调各大军区捐赠粮食和副食品。这些“科技豆”“科技鱼”成为支撑科研人员坚持下去的动力。 钱学森虽然身为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却始终与同事们同甘共苦。 他主动减薪,将自己的稿费捐出,用于改善团队的生活条件。 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刻,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和领导者的关怀支持,使得这一段历史成为中国科技事业的传奇。
1956年,钱学森配备一辆蓝色轿车当专车,此车全北京就两辆,聂荣臻:赶快换掉!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1-08 18:19:3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