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那会儿,有家出版社找上我导师,想让他给一本书写点无人机方面的内容。导师瞅了瞅,觉得这活儿太没技术含量,压根儿提不起劲,可又抹不开面子直接拒绝,就琢磨着把任务甩给实验室那帮研究生。
可师兄师姐们一个个都忙得脚不沾地,手里项目催得紧,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哪有闲工夫接这活儿。
巧了,那会儿我正把预研项目里捣鼓的无人机给整坏了,自驾仪送回厂家返修去了。项目暂时没啥急活儿,我就成了实验室里最闲的人,每天只能眼巴巴地看文献打发时间。得嘞,这写稿子的活儿,就这么稀里糊涂落到我头上了。
从那以后,我每天就跟打仗似的,上午一头扎进资料堆里查资料,下午就吭哧吭哧写稿子。这一写就是大半年,好不容易交稿了,心里那叫一个舒坦。
过了老长时间,出版社那边终于有动静了,给我发了3000多块钱稿费,还送了我一套样书。看着那钱和书,我心里别提多美了,当即就拉着一帮人去呷哺呷哺搓了一顿。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我居然在书的编委名单里瞅见了自己的名字。不过当时我也没太当回事儿,寻思着也就是个虚名。
后来我入职了,赶上学校有直评副教授的机会。我翻着当年的评审文件,发现直评条件还差一项。正发愁呢,突然想起自己还是一本书的编委,这好歹也算是个成果吧。
我赶紧把书拿到教师工作处去问。嘿,您还别说,这书是学校认定的A类出版社出的,编委属于参与编写学术著作,刚好符合职称评审条件。就这么着,我顺顺当当评上了副高。
结果到了第二年,职称评审条件大变样,要求直接翻了一倍还不止。要是没赶上这趟,我上哪儿哭去。现在想想,这事儿就跟天上掉馅饼似的,还挺玄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