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有)是显性价值,虚(无)是隐性空间。

神力二三 2025-05-04 07:21:29

《道德经》讲“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有)是显性价值,虚(无)是隐性空间。如房屋的居住功能(实)依赖于内部空间(虚)。 《周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虚(道)是规律、理念、精神,实(器)是载体、工具、现象。例如王阳明“心学”强调“心即理”(虚)与“事上磨”(实)合一,将“知行合一”转化为可落地的实践哲学。 我们将道家讲的有无与哲学上的虚实给合起来讲,就七较容易理解。虚实关系如同太极阴阳,是万物运行的底层逻辑。在个人成长、商业创新、社会治理中,虚(理念、精神、文化)与实(技术、物质、制度)的动态平衡,决定了系统能否突破临界点,实现指数级进化。 理论如果要不成空想,就要通过实践反馈验证;实践活动也只有上升到理论,才不是机构重复。这就是虚与实、无与有的相辅相成。 如华为“以客户为中心”(虚)与“5G技术领先”(实)结合,2023年研发投入占比超25%,专利数全球第一。再如迪士尼“造梦工厂”(虚)与“IP工业化”(实)体系,单部电影衍生品收入占比超70%,实现“虚能变现”。 虚实协同,能让社会与企业更高效发展。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各个阶段,在实践中都取得了伟大的成效,如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建立了伟大的工农业生产体系,奠定了国家全面发展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进行了理论升华,总结并提出了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此后的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实践中,这一理论指导的实践,让中国经济社会全面飞速发展,并首次消除了极度贫困,让共同富裕的理念得到更好的验证。 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实),催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虚),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指导中国建设的社会实践向更开发包容、更普惠高效、更具活力与稳键的方向发展。并且我们的社会发展实践正有力支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向新的更深的领域探索,为我们的建设发展实践提纲。 有与无的相生相伴,正如虚与实的协同共生一样,相辅相成,相互反哺,协同发展共生。

0 阅读:0
神力二三

神力二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