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女会计带着全厂16000元工资神秘消失,杳无音讯!直到21年后,才知她被封在了水泥地中...... 清晨,李杨哼着小曲儿出了门。今天是她的30岁生日,丈夫小冯昨晚还偷偷在厨房忙活,说要给她做一碗长寿面,晚上再带她去看场电影。厂里的工人们也早早聚在会计科门口,翘首等着发工资。 1963年的张家口,普通工人月薪不过20多块,16000元是天文数字,够买上百辆自行车,或者一家人吃上几十年的大米白面。 李杨熟门熟路地走进银行,柜台后的老张笑着跟她打招呼:“小李,今天取多少?”她报了数,装好厚厚一沓钞票,塞进帆布包里,朝银行保安老王点点头,踏上了回厂的路。 可没人知道,这一幕,竟是她留给世界的最后身影。 到了下午,厂里炸开了锅。工资没发,李杨没影儿。工人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有人嚷嚷:“小李是不是带着钱跑了?”有人怀疑:“她老实巴交的,哪有这胆子!”小冯急得满头大汗,骑着自行车跑遍了银行、派出所,甚至连李杨娘家都没放过。 可派出所的民警皱着眉说:“没线索,兴许是跑香港了。”那年头,刑侦技术落后,没监控,没指纹,连个目击者都找不到。 小冯不信。他记得昨晚李杨还笑着说:“这双新皮鞋穿着真精神,明天得在厂里显摆显摆。”他翻出家里准备好的长寿面干货,愣是没忍住,蹲在厨房哭得像个孩子。 从那天起,流言像刀子一样戳进他心窝——“李杨是特务”“她卷钱逃了”“小冯肯定知情”。他顶着“嫌疑人”的帽子,硬着头皮跑遍了周边县城,逢人就问:“见过我媳妇儿吗?” 1984年6月14日。张家口东河沿的老宅子迎来了拆迁队。推土机轰鸣,工人们挥着铁锹,铲开一块东北角的水泥地时,空气突然安静了。 一只女式皮鞋露了出来,旁边还有一截白森森的骨头。工头吓得腿软,喊来了街道主任刘杏珍。刘杏珍盯着那块地,脑子里像过电一样:“这不就是当年李杨失踪的那个片区吗?” 警方迅速封锁现场。挖掘机小心翼翼地凿开水泥,露出一具被腐蚀得只剩骨架的尸体。深蓝色棉服的碎片、手提包的拉链,还有一缕长发,依稀诉说着21年前的悲剧。法医鉴定,头骨上有钝器重击的痕迹,死者正是李杨。 这块水泥地属于乔世凯和张葆珍夫妇的老宅。乔世凯曾是公安大队的文职人员,因贪小便宜被开除,后来混进物资局。 张葆珍是百货大楼的售货员,和李杨是同乡,平时关系不错。案发后,乔世凯被传唤,脸色煞白,支支吾吾。没等警方审讯,他在家服毒自尽。倒是张葆珍崩溃了,哭着交代了全部真相。 1963年11月22日,乔世凯在银行外“偶遇”李杨。他知道今天是发工资的日子,16000元的巨款让他的心跳得像擂鼓。乔世凯笑着凑上去:“小李,我媳妇儿病了,家里揭不开锅,你能不能帮个忙?”李杨没多想,跟着他回了东河沿的老宅。 进了屋,乔世凯递上一杯水。李杨刚低头喝了一口,身后一道黑影闪过——乔世凯举起斧头,狠狠砸向她的后脑。 她连哼都没哼一声,就软倒在地。血淌了一地,张葆珍吓得尖叫:“你疯了!这可是人命!”乔世凯却红了眼:“16000块!咱们下半辈子都不用愁了!” 那天夜里,夫妻俩把李杨的尸体拖到屋子东北角,挖了个浅坑,撒上苏打水除臭,再用水泥封死。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用赃款买了进口收音机、缝纫机,逢人就吹嘘“发了笔横财”。可每到夜深人静,屋里总有一股怪味儿,乔世凯就点上熏香,骗邻居说是“讲究生活”。 真相大白那天,小冯站在派出所门口,手里攥着李杨留下的那双新皮鞋,眼泪止不住地流。21年,他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满头白发的中年人。 邻居的冷眼、亲戚的疏远,还有厂里工人的指指点点,他都咬牙扛了下来。他只恨自己没能早点找到她,让她白白背了21年的“逃跑”骂名。 李杨的父母更惨。流言让他们丢了工作,老人家靠捡破烂度日,临死前还在念叨:“我闺女不是那种人。”真相揭开后,厂里为李杨开了追悼会,工人们自发捐款,帮小冯修葺了老屋。可那16000元早已被乔世凯夫妇挥霍一空,正义虽来,却迟了太久。 这桩案件,成了张家口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唏嘘李杨的命苦,有人感慨熟人作案的可怕。1963年的张家口,1毛4分钱能买一斤大米,16000元是普通工人40年的工资。可对乔世凯夫妇来说,这笔钱不仅买来了短暂的奢华,还让他们背上了永生难逃的罪孽。
凌晨5点,男子被晨练大爷哈哈声吵醒,男子好好沟通却被怼。男子:我将先礼后兵,不服
【55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