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一女子反复发烧一年多,为了治病花了80多万不见效,结果来到义乌求

何仪聊 2025-05-05 14:45:25

2024年,浙江一女子反复发烧一年多,为了治病花了80多万不见效,结果来到义乌求医后,医生花了十几个小时研究她的病例,而后一个举动惊呆众人,不料却找出问题所在,女子感恩称她为再生父母。 林莉是个典型的浙商家庭女孩,父母经营着一家小型贸易公司,她自己也在跨境电商圈摸爬滚打,生活节奏快得像台永不停转的机器。 2023年初,她开始断断续续发烧,起初以为是感冒,吃了点药就硬扛着继续工作。可烧得越来越凶,常常伴着呕吐和全身乏力,体重从110斤骤降到90斤,指甲上甚至出现了横向凹陷的“博氏线”,像是身体在无声地报警。 她跑遍了台州的医院,抽血、CT、甚至骨髓穿刺,各种检查做了个遍,医生却只摇头:“可能是感染,但具体是什么,查不出来。”抗生素像流水一样灌进身体,从头孢到替加环素,药越用越高级,效果却越来越差。 林莉的母亲急得夜夜失眠,父亲则四处托关系,甚至花高价买了印度的仿制药,80万的治疗费像个无底洞,吞噬着全家的希望。 “每次退烧,我都以为好了,可没几天又烧起来,像个甩不掉的影子。”林莉后来在抖音上回忆,语气里满是疲惫。 她的手臂上布满了针孔,病历本里塞满了化验单,11页手抄的体温记录表上,折线图像连绵的山峰,记录着她与病魔的拉锯战。 2024年6月,林莉的病情恶化到需要轮椅代步,家人带着她辗转来到杭州一家三甲医院的感染科。医生怀疑是隐性肿瘤,安排了PET-CT,可结果依然一无所获。 就在全家几乎绝望时,一位医生提到:“义乌有家医院的风湿免疫科挺厉害,不如去试试。”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林莉被转到了杭州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 在义乌医院风湿免疫肾脏科的诊室里,林莉第一次见到了许彩青医生。许医生短发戴眼镜,桌上摆着几盆芦荟,诊室窗台上的绿植在阳光下生机勃勃。她翻开林莉厚厚的病历,手里握着红色记号笔,目光在化验单上游走,像侦探在搜寻线索。 突然,许医生注意到,林莉的血清铁蛋白指标高达2000μg/L,糖化铁蛋白却低于20%,还有一个关键的IL-1β指标异常——这些线索指向一种罕见的疾病群: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 “这种病很狡猾,容易被误诊为感染或肿瘤。”许医生后来接受采访时说。她随手翻开一本《罕见病诊疗指南》,语气平静却坚定。林莉的家人却听得心跳加速:终于,有人给这场漫长的噩梦画上了一个可能的句号。 确诊的过程并不轻松。许医生为林莉安排了进一步的检查,结合她长达18个月的病史,排除了成人Still病、家族性地中海热等可能性,最终锁定了一种罕见的自身炎症性疾病。 这种病因IL-1β通路异常,导致身体“自燃”般地发炎,常规退烧药和抗生素根本无济于事。 2024年8月,治疗的转折点来了。许医生为林莉开了一种生物制剂——阿那白滞素。注射当天,林莉躺在病床上,看着透明的药液缓缓进入身体,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36小时后,奇迹发生了:她的体温降到了37℃,这是她一年半以来第一次持续退烧。一周后,血液中的炎症指标CRP恢复正常,林莉甚至能自己下床走几步。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从深海里被捞上来,终于能喘口气了。”林莉后来在短视频里分享,镜头里的她眼眶泛红,身后是病房窗台上那盆顽强的芦荟。 回望这一年半,林莉的求医路像一部惊心动魄的悬疑片。从台州到杭州,再到义乌,她走过了无数医院,经历了无数次希望破灭。 80万的治疗费里,有昂贵的进口抗生素,有无效的海外代购药,也有无数次检查的开支。但更沉重的,是心理上的折磨。林莉曾在深夜崩溃大哭,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甚至怀疑自己还能不能活下去。 许彩青医生成了她生命里的“再生父母”。确诊后,许医生不仅调整了治疗方案,还经常鼓励林莉:“你还年轻,身体底子好,坚持下去一定能好。”林莉的母亲感动得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林莉自己,则在病历本的最后一页写下:“2024年8月,我终于活过来了。” 如今,林莉的病情已经稳定,虽然还需要定期注射生物制剂,但她已经能慢慢回归正常生活。她开始重新接触工作,甚至在抖音上分享自己的求医故事,希望能给其他“发热待查”的患者一些鼓励。她说:“如果我能挺过来,你也一定可以。”   信息来源:新浪新闻——《女生反复发烧一年多,花了80万仍未痊愈》

0 阅读:0
何仪聊

何仪聊

感谢大家的关注